APP下载

从作业“假大空现象”现象看审美启蒙教育

2015-09-10张锦妹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2期
关键词:假大空读图现象

张锦妹

“读图时代”的到来与媒体的视觉化倾向直接影响和改变着儿童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我们要本着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杜绝司空见惯的作业“假大空现象”,以“审美启蒙教育”为抓手,以培养儿童想象力与创意思维为出发点,以提高儿童审美素养为目标,引导小学生进行感知美、创造美。

一、作业“假大空现象”的表现

“假大空现象”是教学当中存在的诟病。审视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5册“梦中的我”一课作业,此类现象依然存在,表现为作品缺乏张力,造型呆板,如“苹果控”一族,无论四季如何更替,无论表现何类题材,画面都呈现一棵挂着红苹果的树,作业停留在机械抄写层面,对主题缺乏独立思考,题材缺乏新意,美术语言苍白,技法单一,美感缺失。

二、作业“假大空现象”剖析

1.教师“目中无人”,忽略了审美过程的激发。受应试教育侵袭的美术课堂,审美教育出现了一些“缺失”与“偏差”。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过于强调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不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心灵感动。在小学“读图教学”“欣赏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陈旧观念代替学生的读图实践,自己充当发问者,一味的热闹淹没了既定的审美目标。

2.学生“懒惰成性”,缺乏美术创作的热情。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未能精心设计教学,不重视“审美”,课堂教学在播放“下一步”中完成,缺乏名作赏析、图例解读等环节的设置,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懒鸭”,对作业的主题构思为零,作业停留在敷衍了事层面;部分学生对教师别有用心提供的图片资源缺乏重建“原型”的能力,造成作业质量低下。

三、杜绝“假大空现象”,引导“心灵艺术”之对策

1.读中嗅“美”,加强审美感知。美术属视觉文化,美术教学离不开读图。因而在欣赏教学的同时要渗透美学原理、法则,让学生嗅到美术课应有的“美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精选图片、视频,努力将“美”具象化,可视化,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如:执教苏少版美术第5册“我和动物朋友”一课时,笔者安排了两次欣赏活动:一为“可爱的动物朋友”,在导入新课后,用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蛇、蛙等形体、肌理给视觉带来的美感,同时将均衡、对称等美术原理及法则自然地渗透于读图教学之中;二为“能干的动物朋友”通过生生交流,回忆自己饲养小动物和影视中的动物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从情智方面真正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人好朋友,从而加强学生审美感知与体验,激发创作热情。

2.赏中品美,提升审美水平。首先是亲近大师,吸纳异域文化。经典的大师之作形神兼备,更具审美价值,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很难读懂作品的精神内涵,需教师引导。如:“漂亮的房间”一课学生从梵·高的个人经历来赏析作品,学生懂得了《卧室》表达的是他对好友高更的热切的盼望和对友情的呼唤,于是发现卧室里有两把椅子、墙上挂了两幅肖像,此刻,学生的情感已与大师相融。同时,借鉴大师作品进行绘画创作,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绘画能力。“名作突破”创编法就是对名作的主题、内容、色调进行改变、删减,以求得对原作某方面的突破。如:对于梵·高的《向日葵》,在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时让学生尝试用冷暖色调来改画,让学生明白色彩是富有生命的。

其次是回归本土,弘扬民族文化。脸谱艺术已为大家公认为汉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在“画脸”一课,让学生领略了脸谱艺术的神秘魅力后,我提供一个童话剧让学生设计脸谱,由于画材不同,技法不一,学生创作的面具流派纷呈、风格迥异。音乐是流动的光影,舞蹈是跳跃的形体。借用音乐和舞蹈进行艺术审美可谓锦上添花。

3.“术”中求美,满足审美心理需求。儿童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依赖于后天环境的熏陶及教师对欣赏教学的匠心设计。如:执教苏少版五(上)“包的世界”一课时,作业“我当设计师”环节笔者提供创意素材放手让学生设计。这节课注重向学生传授包的知识,训练学生画包的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现场为大家示范画了只小鱼包,由于课内我用心地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原型”,因而学生设计出的包风格独特、样式不一。

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健全和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视觉体验为主要认知方式的审美教育活动,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索“美”的内核,提供能挖掘观察、感受、思考、体验、内化并吸收的审美教育资源,儿童就会拥有一双“心灵之眼”,追求发乎于内心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之“心灵的艺术”。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

猜你喜欢

假大空读图现象
现代部分官员不良价值观探析
浅谈小学生作文假大空的解决思路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