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5-09-10吴湘英
吴湘英
摘 要: 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又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功能。
关键词: 陶行知 师爱 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教师的爱能把全班几十颗纯洁的心编织在一起,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前进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凝聚起来形成良好班风,使团结代替分裂,使紧张代替松懈,使活泼代替呆板……总之,有了爱,就有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班级德育管理就能更好地落实,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能得到更大发展。借用陶行知先生说的话:“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为人师者,应当爱满天下。”
陶先生的爱倾注于全体学生身上。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爱一位好学生很简单,因为他本身就惹人喜爱;而爱一位“问题学生”则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可这却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面对那些“问题学生”,习惯于把教育工作简单化,总是希望通过惩罚学生,强迫学生一下子转变。
殊不知,教师的爱也要讲究方法与途径。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爱,并且能够接受你爱,首先得和学生建立健康、积极、和谐的新时代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对这个“爱”产生呼应,从而发扬光大教育的智慧。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在“爱”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言传身教,贴近学生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的行为的同时,几十双眼睛也在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而言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刚接手班级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习惯一直不太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的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纪律虽好转了,但学习效率还是很难提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在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玩好久。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台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之后,讲台上时而会多了我的笔记和教育理论书籍,早晨我来得早,便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先来的同学们都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很多同学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都会自觉“自习”。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甚于言传。看着孩子们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体会到了幸福。
二、心怀宽广,理解学生
对儿童来讲,师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理解。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们要懂得儿童”。要懂得儿童,就要懂得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同时必须善于发现并发挥儿童潜在的创造力。要懂得儿童,就要像先生说得那样,“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學生的大脑”思考,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一次偶然的出操回来的途中,有位同学发现了一只大螳螂,忍不住喊了声:“好大的螳螂!”这下引得原本整齐的队伍扭成了一小团,很多人挤着头看一眼,胆小的说:“真可怕。”胆大的小朋友就蹲了下去,用手指头轻轻地碰碰它,然后迅速归队。我并没有指责他们,只是在旁静静地站着。很多小朋友都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它,全然忘了我的存在,一路上小朋友们非常兴奋,满脸喜悦之情,还不时回头寻找。这时,我也好奇地看了一眼,这螳螂确实很大。我灵机一动,回办公室拿了个矿泉水瓶,把它装了起来,带回了教室。在晨会课上,我将它放在实物投影上,跟同学们一起观察,很多平时不发言的同学都抢着介绍螳螂的知识。有同学提出写一篇小作文,很多同学都响应,最后,一节语文课就完成了这一篇小作文,质量还都很不错。我深深地感受到尊重孩子的兴趣对于我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正是因为陶行知先生既把儿童看做儿童,深入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特有的心理,又不仅仅把儿童看做儿童,因为他在和儿童心心相印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理解儿童不同于大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尊重儿童不亚于大人的创造能力,突出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充满辩证色彩的儿童观。能懂得儿童、理解儿童,才能生出真正的师爱。
三、平等尊重,信任学生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及周围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由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
首先,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于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其次,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教师对学生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就会成为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更能成为一种可以触及心灵的教育。有了这样无私的爱,才能沟通师生心灵,师生之间才能坦诚相见,教师的教育才能因为爱而更有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好比春风,师爱犹如春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孩子的心纯洁而美好,播撒下充满爱心的种子,就会结出爱的果实。世界需要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用“爱心”唤醒“爱心”,用“爱心”点燃“爱心”,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中,品尝到爱的果实,在成长的道路上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