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2015-09-10王治东
王治东
“如果我们的教育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没有充分考虑孩子们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状态,那么我们的教育注定是难以高效的”。细细品味,感触颇多。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不只讲解那些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做人的智慧,懂得做人的道理,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他们,朝着苏霍姆林斯基界定的教育理想境界“培养正直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不断努力。
一、如果把学生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把学生看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
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写道:“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烦恼的孩子,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爱学生才能懂学生。
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也许,他们有时会任性;也许,他们有时会调皮;也许,他们有时会贪玩。但是,教师一定要理解这都是孩子们的天性,不能因此忽略他们心中那个善良的小天使——内心的美。此时要多一分包容与宽容,多一分理解与谅解,多一分关怀与关爱,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到轻松愉快。这样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就不再是神圣高不可攀的,而是和他们一起携手走过青春岁月的朋友。课上一起学习知识,课下谈心交流,用真诚交换真诚,用信任赢得信任,亦师亦友。我感受着为人师表的幸福和快乐。
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发现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
一位优秀教师首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爱戴的人。课余时间,我喜欢用心倾听他们内心当中那些小秘密,解答他们的困惑。渐渐的,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异常高兴,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成绩也成了年级组中最好的。我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更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骄傲。尤其是那个个子矮小又非常倔强的小男孩,曾经那么让我伤脑筋。以前的他在课上除了学习,什么都做,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焦点人物”。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改变他,即使是顽石,我也要用自己的温暖感染他。每天晚自习,我从最开始的谈心,到后來的学习辅导,就这样看着他一点一点地进步,我的内心高兴极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在期中考试表彰大会上,他获得了学习进步奖。看着他拿着奖状在领奖台上傻傻地笑,我知道,我们都成功了。我想让他知道,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老师不是只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平等的,都是非常懂事可爱的孩子。同时通过这件事我更明白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把教育当成事业,不要只作为职业;教师可以安于清贫,但不能甘于平庸。
我常常问自己,只甘心做一名教书匠吗?不,我要成为一名“教育家”。我要用自己的激情对待教育,用快乐看待生活,把爱传递给每个学生。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魏书生、李镇西、张万祥等众多优秀教师都是我的榜样。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都值得我好好学习。“把教育当成事业,不要只作为职业”,“教师可以安于清贫但不能甘于平庸”……这些金玉良言如暮鼓晨钟,时刻警醒着我。他们全身心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对教育无限付出。他们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用爱谱写出教育之歌。我深深地折服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如今他们早已桃李满天下,他们用自身行为感染了莘莘学子,相信他们的学生也会把爱传递,这就是成功的教育,是师德的力量。知识的传达,可以说薪尽火传,尽教师的职责;而爱的传递,是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学会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一身平价衣,两袖粉笔灰。教师这一职业虽然辛苦,却任重而道远。三尺讲台是有限的,但是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是无限的。闲暇时,我喜欢读李镇西老师的书,常常被书中他和学生的故事感动,被他的博爱感动,而我也习惯把工作中的所思所想付诸笔端和同事们讨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水平。让自己成为一支蜡烛,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哪怕很微弱,我也会用尽全力。因为我已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真挚的情和纯真的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在老师和学生内心深处搭建的桥梁,爱更是心与心交流的纽带。我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愿意成为那支蜡烛,燃尽最后一滴烛泪。相信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投入到他们选择的教育事业中,那么今天的教育将会是另一番场景。
相信爱的教育是永恒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