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志:看那么多人一起喊B哥,多好

2015-09-10王跃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李志唱片南京

王跃

南京李志其实并不是南京人,他的老家在江苏省金坛市的农村。“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在中国农村长大的小孩儿。”李志这样介绍自己。他从小就帮父母种地,插秧、割稻子,一直到18岁。“种地太苦了”,农村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不想一直种地,就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去城市里工作。“将来去哪个城市、做什么,谁知道呢?”

1997年9月11日,李志来到了南京。他考上了重点工科学校东南大学。李志上高中时,校园民谣正风行,老狼歌声里的白衣飘飘的年代,草坪上男孩女孩围坐在一起弹琴聊天的场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构成了李志对大学的全部幻想。

那时,南京的大学老校区地方不够,纷纷在郊区建立新校区。东南大学的新校区在浦口,与南京市区隔着一条长江。坐了四五个小时车到达浦口校区时,李志的心顿时凉了半截。“目及之处竟无一树木有我的胳膊粗,所谓‘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全他妈骗人。”他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有古老的建筑、大树和大师,但在这所像工厂一样的工科大学新校区里,他一样也找不到。“老师都是年轻的助教,上完课就坐车走人了。”而学校荒凉的很,周围是个村子,只有两个小卖部。而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选择的自动控制专业,更让李志扫兴。“在思想动荡的二十岁,每天睁眼所看到的大学让我对未来极其失望。”如今碰到老狼,他都会开玩笑地嗔怪“都被你们毒害了,竟给我灌输啥大学生活啊,根本没有!”

为派遣苦闷,李志看了很多书。家庭和成长的环境导致他在大学之前几乎没看过课外书,1998年春天,同学推荐他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这是他看的第一本小说,觉得特别有趣,之后他便跑到先锋书店找更多王小波的书来看。如今,南京先锋书店被誉为全国最美的独立书店,那时则是李志的文艺启蒙之地。去年8月,他在先锋做了一场题为“独立音乐是我的生活方式”的讲座,他说上学时自己经常泡在先锋,互相陪伴了彼此的成长。有趣的是,现在拥有独立精神的李志和先锋书店都成了南京的重要名片。

“《沉默的大多数》我至少看了十遍以上,每一篇文章几乎都开启了我的智力。”王小波对李志最大的影响是独立思考。大二时李志决定退学,“太不好玩了,我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就觉得受不了。”对于一个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来说,这个举动让人想到王小波笔下的“特立独行的猪”。

虽然离开了大学,但李志依③然留在了南京。这是他走出农村后来到的第一座城市,如同初恋一般,李志把青春期的躁郁、挣扎都留给了它,而它见证了李志人生里的重要转折。虽然大学梦在这里破灭了,但音乐的种子却在悄然酝酿。

有五年时间,李志在南京各处晃荡,他在琴行卖过琴,教学生弹吉他,在酒吧唱过歌……1999年,李志去过一次北京。跟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冲动地怀着搞音乐的梦要当个“北漂”。他挤在同学的宿舍里,但只在酒吧试唱了两次,就打道回府了。“气候、交通都不习惯,那时候感觉人也挺坏的,瞧不起我们外地人。”

“回到南京,还是瞎混。”时不时地,会有一些旋律蹦出来,他就记录下来,那时他不懂那叫“歌”。2004年他做了第一张唱片,“只为记录,不为传播”。一共做了250张,他问记者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花了5000块钱,借的,于是就20块钱一张卖,正好250张能把本钱收回来。”唱片没有名字,封面上只印着“BB”,是李志的网名,“black blue”的意思,那是李志青春期的写照,阴霾忧郁,也是他的昵称“B哥”的最初由来。2005年,他又录了第二张唱片《梵高先生》,唱着“我们生来就是孤独”,依旧是单纯的记录。但录到第三张时,他觉得可以做好一点卖掉,砸进5万块钱,却欠下一屁股债,只得遁走成都。

李志是个典型宅男。在成都,他在师兄的公司里做项目经理,朝九晚五,生活安稳。“我没有朋友,也不喜欢娱乐,下班就回家。周末也在家呆着,现在对成都都很陌生,因为我没出去玩,觉得没什么好玩的,没事就上上网、看看书、弹弹琴,一直都有创作。偶尔做一两场演出。”宅男多闷骚。当时,豆瓣的月亮小组里有人爆料他与歌迷的八卦,他一看全是编的,就亲自操刀写了个《李志自传》,把他接触到的女孩儿以英文字母命名,带着情色和怒骂,就成了广为流传的“李志与字母女的故事”。

身在成都时,李志常常特别想念南京。“虽然我也说不出南京哪里好,但就是想。我已经把南京当家乡了。”春节回老家金坛,他会先路过南京,一下飞机便觉得很踏实。“我在老家呆了18年,在南京呆了19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19岁到29岁,都在南京度过的。”2009年的3月16日,李志结束了在成都近两年的生活,回到南京,之后制作了专辑《我爱南京》。

从李志出名到现在,南京成为李志最鲜明的标签。说起李志,人们会想到“喔,那个南京唱民谣的”。早年李志和别人介绍自己时都会说,“我是李志,我在南京,我是个唱歌的。”李志与南京,就像莫迪亚诺与巴黎,三毛与撒哈拉。他们嵌入彼此的生命,相互影响着。他的歌里,到处是南京的影子,《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写给一位去了上海的兄弟,他租住在山阴路,就有了《山阴路的夏天》……发布会上,MV的音乐响起,一个曾在南京上过7年学的记者说,那一瞬间她心里颤了一下,眼睛里有一股晶莹的东西在打转。

从2010年开始,李志每年都在南京办跨年演唱会,并坚持用南京本地乐手。说到这一点,李志很激动。“谁都不愿意背景离乡,背井离乡就是本地的资源不够呗。理想的状况是每个城市都有一堆人在做音乐,大家不一定都到北京来,把这个地方搞得乱七八糟的。各个地方均衡发展,上海有顶马,成都有声音玩具,南京有个李志,石家庄有个万青,那样音乐才会好听。”

其实在做完两次跨年演出后,李志遇到过很多困难,有人劝他去北京、上海跨年,那里市场大,赚钱快。李志则讲了一个故事。一天他去琴行找朋友,有两个小孩在练琴,他在背后听到一个小孩对另外一个说:“你觉得我这样能给李志弹琴吗?”当时他特别感慨。李志说,他的坚持是想让一些人看到希望——在南京,以及更多二三线城市,人们也可以从事音乐并生活得不错。

在南京,李志得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人全都聚到一起去,会形成一个无脑的状态,一些恶劣的习惯会传染,没有自主性。你一听成都的乐队就是成都的声音,效果器调的音量、主唱的音准和音色都挺贴近的,如果来到北京,连说话都变得一样了,地域性容易被抹杀。文化是什么?就是一个圈子里面,大家默认的语言方式嘛。这个挺可怕的。”李志为团队制定了一套严苛的上班打卡制度,这如果放在北京肯定寸步难行,“乐手们会想,我活儿多的是,跟着你干嘛?”

“独立却不孤立”,经纪人老迟这样形容李志。虽然他偏隅南京,但他的歌迷到处都是。粉丝们为看他的跨年演出从全国各地赶到南京来,那时南京的旅馆都会涨价。互联网帮了他大忙,李志坦然地称自己是个“网络歌手”。网络刚刚兴起时,李志是第一批网民,他混迹于南京知名社区“西祠胡同”和豆瓣,有微博后,他在上面写随笔,发观点,做宣传,前一段还掀起与某些歌手的“撕逼”大战。他拒绝媒体采访,一个原因是对媒体印象坏,另一方面,“在微信、微博里发个消息,票很快就卖出去了。”

2011年,李志点了一把火。他把没有卖出去的上千张专辑全烧了。李志自来有断舍离的习惯,认为没用的东西就该扔掉,唱片也一样,“音乐是做给自己的,唱片是卖给别人的。既然别人不来买,看着心烦。”他和朋友开车近一个小时来到南京近郊马群,将两大箱唱片倒在一片空地上,放火。为了留个纪念,李志“有预谋地”把过程拍了下来,后来这段视频被他放在了脸书上,背景音乐是齐秦的《把梦烧光》。过程大约持续了半小时,其间李志拿着棍子扒拉一两下,好让唱片完全烧透。他回想说,“心情是挺感慨的,但我已记不清楚了,但不会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啊。这意味着进入了数字时代,是挡不住的。”

与大部分音乐人的感性不同,李志理性得要命。当初搬家去成都时,他随身只带了几本书,一本《什么是数学?》,还有《剑桥中国史》、《晚清史》,“以史为鉴嘛”。面对网络对行业的席卷,他做出了正确的行动,果断放弃了实体唱片,建立了个人网站,让听众自由下载自由付费,还开了淘宝店,卖周边产品。他也是第一个尝试众筹的音乐人,一次为制作跨年现场的DVD预计筹集8万块,结果在两个月的筹款期内筹到了19万,经纪人老迟称之为一次互联网的胜利。老迟说李志团队是一个小而美的互联网公司,跟着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活得滋润。

这次走出南京在全国六城做大场馆巡演,李志心里有点含糊,于是他主动打破了禁忌,比如提高了票价,放开了赠票,接受采访……有粉丝说“逼哥变了”。但李志说,人在不同时期想法不一样,这很正常。就像人们2009年听他唱“我花三万收买这婚姻”时万没想到2013年他竟然会结婚。“30岁之前我想我是不会结婚生小孩的,但人总在变,今年可能就会把去年的你否定掉,所以我一直觉得讲实话很重要,而不是担心把明天的自己否定掉了,今天我就不说话了。”

猜你喜欢

李志唱片南京
南京比邻
Characterizing entanglement in non-Hermitian chaotic systems via out-of-time ordered correlators
“南京不会忘记”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坏唱片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讨钱
左手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