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学刚 接过父亲手中的垦荒犁

2015-09-10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5年13期
关键词:共青管理区北大荒

李菡丹

丁玲在散文《杜晚香》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什么地方是最可爱的地方?是北大荒!什么事业是最崇高的事业?是开垦建设北大荒!什么人是最使人景仰的人?是开天辟地、艰苦卓绝、坚忍不拔,从斗争中取得胜利、从斗争中享受乐趣的北大荒人!

59年前,为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受北京、天津等青年垦荒队的感召,在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组织下,山东省多个市县也掀起了青年志愿参加垦荒的热潮。随着临朐县、惠民地区的600余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相继奔赴黑龙江省萝北青年垦区(即现在的共青农场),1956年4月28日,胶南县300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也抵达萝北青年垦区。吴仕楼就是其中之一。

初夏的北大荒凉爽宜人,记者见到了吴仕楼的儿子吴学刚,现任共青农场山东庄管理区主任。在吴学刚的家中,翻看着父亲年轻时的照片,他情不自禁地哼唱《青年垦荒队队歌》。“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岗,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

在共青农场,每个人都会唱这首《青年垦荒队队歌》,嘹亮的歌声将共青三代垦荒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共同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传承中国志愿垦荒精神,为打造北方共青城奋勇拼搏。

经过三代垦荒人的努力,昔日的北大荒已经从人烟罕至的蛮荒之地变为今日全国最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名副其实的天下大粮仓。天翻地覆的变化,离不开那些扎根建设北大荒长达60年的老垦荒人,是他们为北大荒“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每当谈起父亲,吴学刚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微笑里有爱,还有敬意。他带着山东口音说道:“我的父亲是一个朴朴实实的山东汉子,他每次和我讲过去老垦荒的故事,总是挑好的方面说,不愿意说苦和累,他总是告诉我‘小刚,我们当年的艰苦奋斗都是为你们创造幸福的生活,你们要珍惜现在’。”

吴学刚的父亲吴仕楼是山东胶南县琅琊乡人,是家中的独生子。1956年3月的一天,22岁的吴仕楼和小伙伴们走在街上,看到很多青年人都争相报名参加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也激动地跟着一起报了名。“父亲当时很年轻,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闯出一条路,干出点事儿。”

然而,因为父亲是家中的独生子,爷爷奶奶坚决反对他离开家,到远隔万里的北大荒,希望他能留在家乡尽快结婚生子,支起这个家。“但是,父亲的脾气也很倔强,自己认为对的事就一定要走下去。后来,爷爷不惜以‘只要你敢离开家,就断绝父子关系’的狠话来挽留父亲。”

但是最终,父亲还是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北大荒,成为一名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儿时的吴学刚最喜欢听父辈们讲垦荒故事,“当初的北大荒条件异常艰苦,狼虫出没,荒无人烟。虽然,父亲在来北大荒之前就有吃苦的准备,但是并没有想到遇到的困难会如此之大:要在没有路的荒原上趟出一条路,队员们经常要在齐腰深的泥水里行走;帐篷里没有床,垦荒者们就把一棵棵原木摆在一起,上面铺上干草,早上醒来行李是湿的,半夜下地更会踩上一脚泥;夏天,蚊子、牛虻轮番轰炸,没有蚊帐的队员们有的蒙着被子,有的把裤子套在头上。垦荒队员们编了一首打油诗:北大荒三件宝,瞎蜢、蚊子和小咬,白天黑夜三班倒。最难熬的是冬季,寒风刺骨,手冻得似猫咬,累了也不敢休息,稍停全身立刻冰冷难忍……”

开天辟地、艰苦卓绝、坚忍不拔,从斗争中取得胜利、从斗争中享受乐趣,这就是当年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的真实写照。“虽然当时的父亲豪情万丈,但是到北大荒也给他留下了终身遗憾。”吴学刚的双眼湿润了,他哽咽着说,“很多年过去了,当我的爷爷去世时,父亲不在身边,奶奶、父亲、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悲痛,父亲更是愧疚。其实,在我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爷爷很希望我这个孙子能回到他身边,但是我就像父亲当年一样拒绝了爷爷,表示要像父亲一样扎根北大荒……”

后来,父亲因为工伤在40多岁尚且年轻的时候就病退了,但是吴学刚就此立下誓言“要接过父亲的垦荒犁,为北大荒奉献自己的一切”,扎根黑土地,传承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他说:“父亲曾连续11年荣获共青农场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回望历史,不由得感慨,那些参加志愿垦荒的青年人是那样的纯粹。而吴学刚正是在这种志愿垦荒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在共青农场,提起吴学刚的名字,知道的人“海”了,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说:“这个人心眼好、不古板,对老百姓的事儿特上心。”

1990年,20岁的吴学刚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共青农场工作,他当过农工,从生产队统计、书记、队长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管理区主任的岗位。回忆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到17队,成了一名农工。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跟着哥哥一起下田种地,风吹日晒雨淋,吴学刚从没有说过一句累。“我想,再苦也没有父亲当年垦荒苦,困难都是暂时的,以后会好起来的。”

日子长了,身边的人都夸吴学刚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是个上进的孩子。很快,他就当上了生产队的统计,这一干就是8年。8年里,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没有丝毫差池,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

然而,吴学刚自己却越来越有危机感,感觉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急需充电。于是,他来到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进修了两年的企业管理专业,取得了大专学历。回到共青农场后,他很快就被任命为生产队的书记、队长。

“我记得当时是竞聘上岗,别人都是用电脑打字写的竞聘书,只有我是手写的,我写道‘语言是花朵,行动是果实,请大家看我的实际行动’。”这个有些腼腆的山东汉子用最朴素的语言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

共青农场17队是个老居民组,人员构成复杂,土地条件差。“17队的地势低洼,旱年头还能有点收成,赶上涝年头,就是个大窟窿,百姓不愿种地。”吴学刚决定从改造低产田入手。他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大力开发水田,走以稻治涝之路。“种水稻,投入要比旱田多,职工手里没那么多钱,都不敢种。”

2011年春天,吴学刚从亲戚朋友那儿借来了房产证、大型机车驾驶证等有效证件,到信用社和农行为职工担保贷款100余万元,让大伙儿种水稻,并手把手地为水稻户传授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17队的水稻长势好、标准高、规模大,水稻户的心里乐开了花。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3年,居民组实行“撤队建区”,吴学刚被任命为山东庄管理区主任。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再叮嘱他“要多干实事儿”。

从小就在农场长大的吴学刚,对农业生产不陌生,对管理环节也熟悉。他常说:“在世为官可以有大有小,在世为人没有亲疏厚薄。”自参加工作以来,不论是当农工,还是当队长、主任,他始终抱定一个信念——“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

上任的第二天,吴学刚就忙碌起来,走家窜户地了解职工群众的基本情况,掌握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走访,他得知孙某某是种地大户,前两年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欠下外债,面临举步维艰的生活,从经济来说没有人和他来往。用孙某某的话来说,“这回彻底破产了,以后的生活都没有希望了。”

吴学刚决定帮助孙某某度过难关,他投亲靠友地帮助孙某某筹集资金,购买生产资料,顺利种上了原先承包20多垧地,他还和管理区技术员等一同帮助孙某某进行田间指导,当年年底即获得了较好收成,孙某某一家不但偿还了大部分债务,而且更新了部分农机具,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在群众中也恢复了一定的信用度。

这么多年来,吴学刚始终觉得:“作为单位主管,那是组织上的信任;作为管理区主任,先要为百姓着想。”如今的基层单位,干部工资不多,管的事情不少。上级文件的贯彻落实,计划任务的分解执行,行政管理的大小事务,主任都得操心。“尤其是山东庄管理区,是农场水田的亮点单位,自己只有为农场添彩的责任,没有任何讲价钱的权利。”

一年夏天,生产队里一位李大爷,是山东庄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把自己家的鸡鸭鹅在生产队营区里散放,工作人员几经劝阻都说不通,后来有工作人员严肃地说“再不听劝就把这些鸡鸭鹅全部没收”。结果没想到,第二天,李大爷家的鸡还真丢了两只。这可气坏了李大爷,他索性把生产队营区里栽的花全部拔掉。

吴学刚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委,他命人重新栽上花,不要声张。可是,刚栽好的花很快又被李大爷拔掉了。“按照场部里的规定,完全可以处罚李大爷。但是,我想这其中有误会,还是应该去解开。”于是,他带上一束鲜花来到了李大爷的家。

“我向他做了解释,表示生产队绝不会偷拿他两只鸡,并且还发给他一个红袖标,请他做监督管理员,就监督生产队营区里不准散放鸡鸭鹅的事情。李大爷本以为我去是和他吵架的,没想到还发给他红袖标。从那以后,这项工作被李大爷抓得可好了。”吴学刚一边说一边笑。

还有一年秋天,到了交任务粮的时候,吴学刚一连7天7宿没有离开生产队,挨家挨户地谈心,鼓励大家交出任务粮,最终任务粮指标全部完成。“只有不讲理的领导,没有不讲理的老百姓。”吴学刚认真地总结着,“老百姓很不容易,我们只要和老百姓心连心,听得进去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打成一片,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最近连续几年,山东庄管理区每年的农业生产都在农场里排名第一,吴学刚提高了音量说:“现如今,北大荒已经成为中国的大粮仓。几乎每一个北大荒人都会自豪地告诉你,我们北大荒现在每年打下的粮食可供四大直辖市和海陆空三军吃一年的。”

今年,吴学刚23岁的独生子吴文强从双城畜牧职业学院毕业后,也回到了共青农场,在畜牧站实习。“已经81岁的老父亲看到孙子也回共青发展了,非常高兴,我们祖孙三代垦荒人将在这片黑土地上兑现我们的青春誓言。”

猜你喜欢

共青管理区北大荒
应贺共青诗社成立(新韵)
多彩的秋天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一)
不懈开拓谱壮歌
共青城 红土地上的创造
坚韧不拔 城市发展的补钙密码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国内石油企业技术管理新机制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运用生产管理信息化工程实现基础管理工作根本性改变
关于垦区基层管理区宣传思想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