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美术教学与“美育”
2015-09-10袁守雨
袁守雨
摘 要: 小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美术教学正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是发展变化的,不同年龄段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教学方法 美育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培养人对“美”的认识,使受教育者通过人与周围世界的美的关系而获得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由此确立自己美的品质,通过提高个体自身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培养主体健全的审美心理和创造美的能力。
由张法主编的《美育教程》一书将美育方式分为四个体系:(1)艺术体系中的美育;(2)文化类型中的美育;(3)自然风光中的美育;(4)现代都市中的美育。小学阶段“艺术体系中的美育”主要通过美术教育实现。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特殊性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别的阶段不同的特点。小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的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必须极其注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帮助和引导学生向更好方向发展。
1.生理方面
低年级(一到三年级)学生大脑重量增长较快,神经系统渐趋完善,7岁儿童脑重1280克(成人脑重平均1400克),9岁儿童为1350克。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并且形成后比较容易巩固。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大脑里已经有了线条及形状的概念,能够简单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但是肌肉控制、协调能力较差,手指的灵活度仍有差异,握笔不够熟练,所以画画时线条不是很流畅,造型也不是很准确。
高年级(四到六年级)学生的大脑已经基本达到了成人的重量(9岁儿童脑重1400克),神经系统已经基本完善。肌肉控制、协调能力提高,能够协调运用大脑、眼睛和手,能比较准确地用图、文或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
2.心理特点
低年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并且学习愿望很强烈。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及周围的人和物,但是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把物品分类,既喜欢真实又喜欢虚幻,往往没有耐心,并且注意力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
高年级学生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开始关注周围,更了解自身对于用视觉艺术折射内心情感的需求,他们对于自己的努力带来的益处的评价能力更成熟。
三、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从内容上看,美术教育可以从造型和色彩两方面入手。
1.造型方面
初等美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二维空间造型”和“三维空间造型两大类,即分别认识平面形态、立体形态的造型方法和审美规律。在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上,二维造型主要有各种平面绘画、拓印画、纸片拼贴等;三维造型主要有插纸、折纸及各种形状的废弃物(各种包装盒、手套、袜子等)的再创造、捏泥娃娃、捏橡皮泥等。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占优势,小学美术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审美形象的形式、结构、样态的直观感受能力,引导他们把握对象的感性形式。
2.色彩方面
色彩教育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是人自我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促进人的思维、感情、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的色彩感觉大体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直觉反应指人看到色彩后的直接感觉,思维反应就是人经过思考分析后对色彩的判断和选择。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直觉反应,所以学生一般偏爱对比强烈、鲜艳的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等),造成小学生色彩画艳丽、夺目、夸张、主观的表现特点。色彩教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在画面上组合好色彩使其产生美感,另一方面要诱发学生自身潜在的色彩美感。
色彩的画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表现物象光色变化,塑造体积和空间深度的写实色彩画,可称明暗画法;另一类是想象物象间的色彩组合,采取排除光影变化,追求平面、装饰效果的画法,可称为平面画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美育作为一个热点问题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能力有密切关系,是引导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学阶段的“艺术体系中的美育”主要通过美术教育实现,美术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通过恰当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达到美术教育的切实目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素质教育实施得到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