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援助与辅导研究

2015-09-10罗美霞

考试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贫困生

罗美霞

摘 要: 高校艰苦专业贫困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行业的艰苦性,生源更多的是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在经济贫困的同时,更易形成心理贫困,成为“双困生”,各高校应及时恰当地做好他们的心理援助与辅导工作,促进艰苦专业贫困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艰苦专业 贫困生 心理辅导

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推行,贫困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高达20%以上,特困生的比例约为5%~10%,有些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支出占全家年总收入的60%以上。艰苦专业由于其行业的艰苦性,很难吸引家庭条件较好和考分较高的学生报考,更多的是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加之社会环境氛围的影响,艰苦专业贫困生问题更加突出与多元,部分贫困生在经济贫困的同时,面临着“心理贫困”,他们更易成为“双困生”。

艰苦专业诸如农、林、水、地、矿、油,从事的工作都是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物质产品或信息资料,是十分重要的。艰苦专业高等教育肩负着对我国基础行业人才培养的使命,更应重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在解决他们经济贫困的同时,进行心理援助与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笔者在课题研究中,以湖南矿业类专业为样本,选取了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112名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C-90进行测试。贫困大学生存在压抑、紧张的心理,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症状。比如,调查问卷中,在自卑这一项,23.7%的贫困生自己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57.4%的贫困生“偶尔会自卑”,也就是说,部分贫困大学生确实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家庭贫困因为学生在认知上的差距往往有其两面性,部分贫困生“人穷志不穷”,立志改变贫穷现状,发奋图强,彰显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有部分学生却把贫困变成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觉得“别人瞧不起”,因而“抬不起头”,产生焦虑、自卑、抑郁、自闭的消极心理,甚至心理扭曲。总体上看,经济贫困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他们心理负担过重,心理消极。

二、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影响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有经济、社会、家庭、学校方面,也有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

艰苦专业由于其行业的艰苦性,很难吸引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普遍家庭条件相对不好,特别从农村到城市求学,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让他们对于经济条件差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自卑心理更突出。加之这些学生普遍肩负着改变家庭条件的梦想,背负着父母的期待与压力更大,在求学过程中承担着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于“工作体面”、“好赚钱”的追求愈来愈多,而艰苦专业因为其行业的艰苦性,学生认为没有其他专业体面,很容易产生自卑与焦虑感。

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学校学生相互攀比,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加之国家、社会、学校资助方式不对或因为敏感而感觉压抑。

3.个人因素。

不少艰苦专业的贫困生自我评价低,自我认同感不强,加之内向、封闭的性格特点,不愿意寻求心理帮助,心理更加脆弱。

三、针对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对策

1.认知引导,创设轻松的心理环境。

要引导艰苦专业贫困生充分认识到,一是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努力改变贫困;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环境,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的环境,要树立“人穷志不穷”、“贫穷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观念。二是艰苦专业的实践意义,艰苦专业虽然有其艰苦性,但是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产品或信息资料,艰苦专业支撑的产业都是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这类专业大多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从事艰苦专业工作对自己人生、对国家与社会都是极富有意义的。三是通过系列活动,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精神富足、心理愉快。

2.要建立针对艰苦专业学生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立、自强、自信。

一是经济上的资助与激励。各高校都要建立多元资金渠道,健全完善资助体系,既有国家的“奖、贷、助、补、减”,又有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勤工助学,还要积极争取社会上的爱心捐助,采取为艰苦专业贫困生倾斜的措施。通过多方筹措,保障艰苦专业贫困生生活上“无忧”,这是激励的基础。二是采取人性化策略,让贫困生在“隐性”中得到援助。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态,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贫困,更不愿意吐露贫困的感受。在资助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好贫困生的自尊心理,将“显性”资助转化为“隐性”资助。比如,将贫困资助与参加劳动、学业挂钩,尽量采取奖励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是贫困资助,而是努力付出取得的奖励成果,這样他们更愿意接纳与认同,更能激励自己努力。三是开展贫困典型榜样学习活动。学校通过宣传优秀贫困生典型事迹学习,或者邀请曾经贫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最终成就自我人生价值的社会人士现身讲学等,引导贫困生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增强努力成才的决心、勇气和信心。

3.高校要建立针对艰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心理帮扶。

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艰苦专业贫困生的意义,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贫困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与成长成才的辩证关系。二是搭建各类平台,比如,素质拓展、竞赛活动、团体辅导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锤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三是开展好个体咨询活动,学校要开放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地主动找需要心理帮扶的同学进行个别交谈、心理辅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四是建立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院(系)心理成长室(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心理救助体系,及时发现并给予心理援助。

四、结语

高校艰苦专业贫困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我们既要给予其经济上的帮助,又要关注其心理成长,帮助艰苦专业贫困生健康成长,扎实培养艰苦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07-2010年)摘编.光明日报,2012-10-23(十四版).

[2]高鸿纲.对当前大学生激励的几点思考——以“90后”大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3-34.

[3]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泰山出版社,2010.

[4]郭静静,张荣伟.高职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福建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0.12.

[5]饶莉啦.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积极心理援助对策.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3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高校艰苦专业贫困生立体资助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JK014BXSZ026。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贫困生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