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2015-09-10韩笑

考试周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学具试卷命题

韩笑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学“加法”时,通过创设情境,请3个同学上台表演一段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感知: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学“长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就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把它们横着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比另一端的”,有的说“我的把它们竖着戳在手心上来比的”,还有的说“把它们的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较出来”。学生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因此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有道理的,因此我都给予了肯定。

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也就是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综合编组,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师生换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不是让你教师教教材,而是让你教师用教材教。把以前的死的课堂变成充满生命力的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地位,热情鼓励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赞扬,所以教师多用激励和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集思广益,多方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在随时互换的动态中,让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中完成,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3.运用数学学具

学具是把生活中的数量转化为数学中的数的媒介物: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要让小学儿童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什么转化?靠的就是学具。因为学生通过学具认识理解了数,把数学符号与学具结合在了一起,把数学计算与学具的合分操作首先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学生在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间数量关系表达为数学符号关系时,需要通过先把生活中的具体实物与学具实物联系起来(即用学具代表),然后再进行数学符号表达和计算。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才会使儿童感到顺理成章,心服口服。否则,就会使学生误入空想,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由此看出,学具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与数学符号产生联系的媒介体和中介物。

4.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主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5.关于数学试卷命题

现代评价理论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考试评价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考试,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调整以后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检测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传统的考试设计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急需改进。

5.1试卷命题应突出体现基础性,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新课程教学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依然是“基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他基础的载体,针对学生在该学段的学习内容,命题要点多、面广,难度适宜,着眼于基本要求,考查大面积学生的基础情况,尽可能把本单元所学过的重要概念、公式及基础性的知识融会其中,整份试卷命题找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底线,使大多数的学生在练习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2试卷命题突出体现试卷命题的发展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由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思维发展也不一致,对于一些思维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来说,应给他们提供一些深层次思考的问题,鼓励他们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5.3试卷命题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初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要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的试卷命题要充分体现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猜你喜欢

学具试卷命题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