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道德”教育中中职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探究

2015-09-10李红

考试周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中职校家校合作道德

李红

摘 要: 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为人类提供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各种诱惑和挑战,人们的心理防线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青少年心理及道德品质的提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校和家庭在这新的教育背景下,应更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文从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出发,探讨了中职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地位。

关键词: “心理—道德”教育 中职校 家校合作 角色探究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由此不难看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对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员的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当前教育对象所呈现的新时期特殊心理及性格特点,一方面要求教育内容革新;另一方面要寻求新的教育模式。所以笔者认为,以心理-道德教育为内容,采用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将成为提高中职生心理、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一、中职校“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心理-道德”教育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

心理—道德教育是在教学实践中自发生成的,这一概念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提出。正如班华教授所言,心理—道德教育“并非理论演绎的产物,而是在课题实施中,在观察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中,发现这一教育现象,经过多次观察和思考提炼出的”①。从内涵上说,心理—道德教育的目标以被教育者个体价值实现为核心,促进其社会价值的发展,其教育内容是以被教育者主体人格建构为重点,促进其社会规范的内化。因此笔者认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功能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心理教育实现人的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中职校的教育对象,决定了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必然性

中职学校的教育对象刚刚初中毕业,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敢恭维,更让人头疼的是大部分学生行为规范很差。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极端两面性和矛盾性。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正是以被教育者主体人格建构为重点,符合中职校“人品重于能力,做事始于做人”的育人理念。

(三)家校合作教育的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新的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智商,更需要高情商。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即智力训练。而家庭教育则偏重道德及行为品质的培养,即情商培养。因此,只有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效结合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塑造社会所需的完整的人。

二、中职生家庭教育的困境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也一直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但由于多种原因,中职校的学生家长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显得尤为敷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部分家长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

据笔者所在学校就当前家长文化素养的调查显示,父亲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8%;母亲的学历中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4%。由此可见当前中职家长综合素质较低,因此,他们采取的教养方式大多较消极。

(二)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内心的认同感

职业教育一直受到社会的偏见是无法否认的现实。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家长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并未希望孩子学到什么,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及行为习惯漠不关心,懒于配合班主任工作,往往使学校教育处于两难境地②。

(三)家长与子女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外出务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缺乏与孩子有效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甚少,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正常进行及其效果。

三、中职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事实证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中职校心理—道德教育的开展。因此作为专职教育的学校必须在家校合作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拓宽教育思路。笔者就中职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专业做好家长的“职业”指导师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做是两个“教育者”,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在人们的既有观念里,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专职,而忽略家长的“职业性”。中职校要发挥教育专长,以家长学校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通过“再教育”给予家长“职业”指导,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二)恒心争当家长的心理理疗师

很多中职家长,在孩子中考失利后,就对孩子失去信心。他们不信任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也不相信孩子在职业学校成人成才。双重的不信任,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深深挫伤了中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在加强家校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中职校可通过优秀教师工作实际、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展示和亲子交流等活动,让家长了解职业教育,重树家长对子女未来发展的认可和信心。

(三)细心做好家长、学生关系的调解员

没有良好的沟通,教育很难发挥积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效应同样存在。中考的失利对中职生造成的心理阴影,使其心理、行为更叛逆,与父母的关系显得尤为紧张。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老师要悉心观察,及时发现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沟通、说服、教育等方式,帮助家长缓和与子女的親子关系,推进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中职教育背景下,基于中职生特殊的心理、道德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心理-道德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家校合作教育的途径,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目前家庭教育的局限性,中职校要主动积极地发挥专职教育的功能,为家庭教育献计献策,在探索中共同提高,实践中形成更加有效的合力,共同肩负起培养社会所需合格劳动者的教育使命。

注释:

①班华.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②苏燕飞.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困境及对策.成功(教育版),2010(6).

参考文献:

[1]班华.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2]苏燕飞.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困境及对策.成功(教育版),2010(6).

[3]刘晓明.“心理——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思想理论教育,2011.11下.

猜你喜欢

中职校家校合作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形势下中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