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得与失
2015-09-10金秀芳
金秀芳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学生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尤其是在语文课改中,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定生机与活力,使得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改变了教学观念,并且他们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随之有所改变,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等。但是,在课改不断的深入与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教师走入了误区,失去了课堂的原有意义。本文对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得与失进行一定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得与失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分数已经不再是唯一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多运用一些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信心的驱动之下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对教师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一、小学语文课改“得”的体现
在小学语文课改实施后,为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益处,具体如下:
(一)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实际上是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一种变革。为此,要使改革的真正意义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就要完全融入变革当中,改变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追求先进的思想与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掌握知识,使自身知识面得到一定拓展,同时要从思想上进行变革。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变革的推动之下,树立全新教育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发挥出来,而教师在课堂上则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确保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下更好地学习。
(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一定改变
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语文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个行为。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自己的分析强加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时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一旦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教师就要给予相应的引导与提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三)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一定凸显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无论是在语文课堂上还是在其他课堂上,都是以教师讲教为主、学生聆听为辅,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新课改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如今语文课堂上的气氛更加和谐融洽,并且课改后,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与讨论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束缚与限制,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也能更好地体现。
二、小学语文课改“失”的体现
(一)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原创新与真实性
語文课堂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平台。讲公开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成功经验与教学精华集中体现的过程。正是受到这一点的影响,教师总是会努力将自己最为精彩的一面表现出来,使得课堂失去一定的原创新与真实性,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这就使得语文课堂上失去原有意义。我以自己听过的一堂公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佳句不断,学生的发言更是环环相扣,没有什么可讨论的观点,课堂没有任何缺陷,但正是因为教师想让课堂不存在缺陷,却越有缺乏真实性的缺陷,使得课堂失去原有意义。
(二)教师的表扬过于夸大
新课改后,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与表现,可是很多时候教师的表扬过于夸大,使得激励的意义被淹没。如,“你真像个小书法家”、“你的朗读真美妙”等夸词,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欲望,但过大的夸词也使学生处于一个虚假的世界里,无法认清自己学习的真实水平,从而失去激励评价的真实意义。
事实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纠正与激励的一个共同体,评价没有激励的成分是不现实的,而没有纠错的成分同样是荒诞的。为此,教师在激励过程中需要将激励与纠错结合起来,确保做到科学评价。
三、结语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改变,并且通过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虽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也有一些教师在改革中进入了误区,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换言之,小学语文课改后,有得到的一部分,也有失去的一部分,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新课程改革将随着社会发展继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尚新.浅论语文课改中的诵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
[2]丁彩珍.进行语文课改实践的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3]刘春燕.小学语文课改心得[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