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评价模式在 《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015-09-10谢纬
谢纬
摘 要: 泰勒是教育和课程评价研究领域的重要奠基者之一。通过对泰勒不同时期著作的学习可以发现,他的课程评价观对德育新课改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仍有重要启示意义:在评价目的方面,不仅要看目标的达成度,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类型方面,不仅关注结果评价更重视过程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包括外显行为而且包括情感、态度等内隐行为;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
关键词: 目标评价模式 学习质量评价 德育课程改革
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简称《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本轮课程改革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意见》要求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①。
新一轮改革对德育课程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配套,必将影响和推动德育课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创新。
学生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全面提高职校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就成为学校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对教学策略的选择起导向性作用。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评价标准,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进展、变化及结果,学习过程及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者形成价值判断的过程。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通常由理论知识的学习评价、实践技能的学习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
国内外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很多,其中,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是历时最长、发展最充分的一种。它简明、清楚,易于被课程评价人员理解和接受,至今在课程评价领域仍占据统治地位。
一、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观点
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其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在泰勒看来,如果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课程计划,则首先必须确定所要实现的目标。由此可见,评价的实质是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
二、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多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与其他课程相比,《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有其特殊性。其教学效果不会立刻显现,也不会因一学期教学结束而全面反映出学生实际学习质量,它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质量的显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在学生日常生活、工作行为过程中逐渐显现的。所以,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应当是动态、长期的。
泰勒强调:教育目标“应能充分揭示出教学大纲意欲帮助学生发展的各种行为、思维、感觉和活动的方式及应掌握的内容”。泰勒的学生布卢姆及同事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后发展为心智运动领域)②。在我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更对教学和考试命题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我国教师在将泰勒模式用于教育评价时,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在评价内容方面,过多关注认知领域的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心智运动领域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二是在评价方法方面,过多依赖客观性试题纸笔测验,较少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分析等描述性评价方法。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践中,我以目标评价模式为指引,不断尝试多元学习质量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1.关注过程评价,强化日常言行考核
评价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结果虽然很重要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搞不清重心,评价侧重点就会偏离教育目标。学生评价不应只安排在学期末进行,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的进步,改进他们的不足,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指导评价。通过及时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及存在的不足,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依据教学大纲,课程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运用目标——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和遵守礼仪的意义,但是缺乏情感认同和实际行动,知行脱节现象严重。
针对这一现状,我参考学生手册,结合护理专业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礼仪测评月报表”和评分细则,由班级成员共同推选两名德育巡察员,负责观察、记录同学日常行为表现并进行打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定期查看月报表,了解班级学生行为礼仪执行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对个别“问题行为学生”给予反馈和适当干预。学期末,将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纳入德育总评成绩当中。从实施效果来看,与以往学期末单纯的纸笔考试相比,将日常行为纳入学生学习质量考核当中,对学生还是有制约作用的,有助于情感目标和心智运动目标的实现。
2.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效结合
评价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主观与客观评价,相对应的就是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任何单方面的评价都是不全面的,过于主观或过于客观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量化得出的是表面的认识,需质性评价深度挖掘。“教育测量尽管使考试客观化、标准化,并把能力换算成数字,甚至个别差异的过程也可以量化,但它并不能测出人的全部,不能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等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反映进来”③。还要通过观察、访谈、描述及解释等方式对真实的教育情境、教育现象进行补充说明。
在泰勒模式中,测验虽然是一种很重要的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信息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方法。除测验外,观察、访谈、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完成的实际作品,留下的记录,等等,都可以用于描述学生的学习效果,描述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情况。
同样,以教材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为例,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依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在仪表礼仪、形体礼仪、言语礼仪、电话礼仪、网络礼仪和做客待客礼仪这几个任务中选取一个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并准备进行成果汇报。我事前告知学生,将依据各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因为与平时成绩挂钩,学生普遍在思想上比较重视。大家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查找有关礼仪知识的图文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成果展示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精彩纷呈。不仅援引了理论,而且善于发掘身边的礼仪现象。有的小组还将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抓拍图片,做成课件,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和警示作用。
课下,有的班级还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展礼仪风采,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礼仪知识竞争和情景剧表演活动,并向全校发出《讲礼仪倡议书》。借助一系列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我发现,大家的文明礼仪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懂得珍惜并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3.引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思辨,促进情感目标的生成
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④。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只看学生是否参与,还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主动性,是否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快乐、幸福地学习,开发思维,培养创新性⑤。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生活中具有学术价值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思辨、抒发观点,促进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
如在给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上“恪守职业道德”一课时,当时正好网上有一则新闻,内容是一名护士在微博上发博文让病人“等我下班后再死”,引发了社会热议。我在教学中引用这个案例,学生纷纷发表评论,谴责该护士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准护士”,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对于从业人员及服务对象来说,具有什么重要意义?针对该问题,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书面评论,观察、对比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并进行相应打分。通过热点探究学生普遍意识到,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理工作的岗位需要,同时作为一名护士,身上承载着崇高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了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在今后学习中应当着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从情感态度上自觉排斥不道德行为,实现情感态度目标。
要全面、科学地评测学生学习质量,需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多种考试形式。
又如学习“求职礼仪”这部分内容时,把模拟就业面试活动引入考核中,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以后真正就业面试做好准备,起到一定的效果。
教育是为了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既是促进学习的动力,又是对学习质量的科学界定,更是对学习目标的综合导向。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将有助于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增强学生适应岗位及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
②[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③张立忠.课堂教学评价的回眸与前瞻[EB/OL].http:Mfzxpj.cersp.com/FZXPJ/200701/1957.html,2007-11-08.
④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⑤李文砚,徐伟.新课改视野下学生评价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3):114-116.
参考文献:
[1]泰勒.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
[3]胡秀珍.构建多层次的学生评价体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7(6):35-36.
[4]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王秀芳.新课程背景下对泰勒评价原理的新审视[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4):23-25.
[6]曾继耘.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0):20-23.
[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