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径通幽,渐入佳境

2015-09-10林胜燕

考试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意境诗歌

林胜燕

摘 要: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文学瑰宝,有着强烈的情感、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等丰富的审美内涵。诗歌教學不应停留在表面,应重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中,意境再现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多种途径再现诗歌意境,从而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真正得到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的妙趣。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再现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文学瑰宝,是一朵久开不衰的奇葩,经过千百年沉淀,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集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于一体,有着强烈的情感、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等丰富的审美内涵。

但是,诗歌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原因在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再加上文学特有的表现手法,使诗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另外,在应试压力之下,诗歌教学渐渐失去原本的目标,成为考试的工具。学生学习古诗文时往往只记住文字层面的东西,而“会背会写”就成了不少语文教师的终极教学目标,于是出现以下常见做法:

1.诗歌教学退化为死记硬背课。

2.诗歌教学窄化为“说文解字”课。

中国古诗歌是讲究韵味的,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无韵之诗则更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所谓“意境”,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部分,实际上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意”即“情”,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意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合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如何把诗歌的意境、韵味这些微妙的感觉带给学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感知意象、以读品诗、以画传情、以文表情等方法达到意境再现的目的,从而缩短学生与作者之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学生从诗人创作角度理解作品,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感知意象,引入意境

在教学中先从感知古诗的意象入手,将意象互相组合,进行鉴赏,引导学生从中进入古诗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寓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处处见情,且情深意浓。真是应了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种意象联系组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把握诗歌意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读品诗,营造意境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朗读的时候,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特别最后两句可以说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这样反复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从而再现诗歌意境,逐渐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以画传情,重现意境

苏轼评价王维诗的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意境的形象化说法。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用画将这种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让学生画出诗中的景象,放入沧海、山岛、树木、百草等,再引导学生想象曹操在哪个位置动作表情,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画面。画面再现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再现古典诗词的意境。

四、以文表情,渐入意境

诗歌跳跃性大,不妨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补充诗歌空白,拓展诗歌空间,以文体转换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一学生改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可以将诗歌改写成剧本:如《石壕吏》的改写。也可以将诗歌改写成歌词,模仿现在流行的歌曲,让一些诗歌改成歌词来唱。循序渐进,达到知识迁移与情感迁移的双重效果。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有利于学生融入诗境中,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积淀和提高大有裨益。

意境是中国古诗的基本审美特征,是诗歌的灵魂。由于古诗写作年代久远、意境抽象,以及学生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局限,给古诗意境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要让学生体会古诗意境,教师的讲解是其一,引导学生用心品味、感受才是重要的。诗词教学中“教无定法”,但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其挖掘层面相当广泛。事实上,这几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旨在通过各种“曲径”达到“通幽”的目的,引导学生领会品味诗歌的意境,从而有一种“渐入佳境”的趣味。

参考文献:

[1]萧涤菲.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汪咏国.诗歌意境教学谈.甘肃教育,2001.

[3]薛雪.一瓢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沈德潜.说诗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于漪.于漪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国维.人间词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7]武丽燕,周蓬华.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尝试,2003.1.

猜你喜欢

意境诗歌
情融意境韵含美
诗歌不除外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國畫的意境
诗歌是光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诗歌岛·八面来风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