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结协作共分享,网络教研助成长

2015-09-10华柏胜袁甫徐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情境评价教学

华柏胜 袁甫 徐钦

2015年7月20日至21日,我们三人组成信息技术团队,在江西南昌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细细品味这两天的比赛过程,既紧张忙碌,又倍感充实。我们一同经历了团队信息化微课程设计、评价兄弟团队的微课程设计、反思与完善微课程设计、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等过程。 赛场内外,我们三人相互协作,经历了无数次自我完善的头脑风暴,在一次次分享信息、碰撞思想、激发智慧中实现教师生命质量的飞跃。最终,我们获得了NOC活动的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与以往比赛不同,本届比赛的作品由“微课程设计文稿”“微视频”和“微课程实施方案”三项内容组成。小学信息技术的赛题是人教版第6册第9课《图片声音齐上阵》。我们三人团结协作,深刻地感受到网络环境下同伴之间的互助是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

设计初稿中的思维碰撞

20日上午,我们拿到赛题后就开始研读教材,并在网上查找教材的相关资料,讨论确定微课程的助教与助学思路与设计。我们围绕“微视频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情境的选择”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不断的思维碰撞、互相启发,最终达成共识。

1.关于微视频内容的争辩

【徐钦】从教材篇幅来看,关于“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处理”的内容占了很大的部分。因此,图片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选这个作为微视频的主要录制内容。

【华柏胜】微视频的作用就是突出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所以微视频制作应在“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处理”上做重点分析,分析出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技巧,形成“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处理”的方法和规律,拓展延伸到具体操作实例和插入声音自主学习,而不应当是全部的教学内容。

【袁甫】有道理,这样一来,确实要分个主次,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

【华柏胜】而且我们的微视频是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用,更要注重内容的选择。

【徐钦】是的。仔细研究“图片”和“声音”的操作,其实方法是相通的,学生掌握了图片的操作方法后,可以在课后自主地研究学习声音的操作。

【华柏胜】是的。我建议在微视频中,先说明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告知学生此微视频能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插入图片的操作。

【袁甫】同意,这样能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个整体的学习目标认知,并且知道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什么,而声音的操作相对简单,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后对其进行自主地研究。

2.关于情境选择的讨论

【徐钦】现在正值暑期,有很多动画电影,我建议用一部动画电影的宣传海报作为情境引入。

【袁甫】是的,动画电影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感觉有些过于普通,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等方面关注得不够深入,影响较小。

【华柏胜】袁老师提到的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在比赛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尤为关键,既要贴合学生实际,又要新颖独特。

【袁甫】可以设定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情境,如畅游金陵、南京小吃等。

【华柏胜】那这和去年的赛题差不多了,也是介绍南京的游览景点,很中规中矩。

【徐钦】南京市暑期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怎么样?暑期我们指导学生制作电脑绘画、电子小报作品,并上传到网站进行评选。

【华柏胜】网络文明夏令营确实是南京的一项特色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相信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

【袁甫】那就这样设定教学情境:某位学生要以暑期的一部动画电影为主题,制作电子海报,并上传到网络文明夏令营的平台上进行评选。

【徐钦】但他只完成了PPT中的文字部分,还要学习“插入图片”的操作内容。

总结:经过前期的讨论和争辩,我们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选择“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操作方法”作为微视频的主要内容。同时,也确定了以南京市暑期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为切入点创作电子海报的教学情境。为了更好地开展微课教学,我们还选择将Moodle学习平台作为载体,设置网络课程资源,并上传相关的素材资源。这样能更好地支撑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探究学习。

互评完善中的取长补短

在完成初稿设计之后,紧接着是团队之间的循环评价。这是一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思维拓展过程。每个团队都本着严肃、客观的原则,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在接受评价的同时也在反思和完善自己的不足。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华柏胜】兄弟团队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中提到了我们的评价方式单一,多元评价体现得不够明显。

【袁甫】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我们是以“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作为一个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将作品上传到Moodle学习平台,教师查阅后再进行反馈。

【徐钦】我们是否可以在Moodle学习平台上增加一个讨论区,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评价作品?这样一来除了自评,还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

【袁甫】同意。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平台,能调动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兴趣,开展互评活动。

【华柏胜】在我们设定的情境中,作品要上传参加南京市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的评选,其实这也是一种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提到这一点。

【徐钦】提醒得太对了,这是来自真实生活的一种评价方式。如果我们光想,而没有在方案中提及,评委当然看不到我们的设计意图。

【袁甫】这样,我们的评价方式就有学生自评、生生和师生的互评、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的评价。这已经比较全面了。

【徐钦】还可以在Moodle学习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增加相应的评价板块,进一步地完善微视频中的评价内容。

2.微视频制作精细化

【袁甫】看了兄弟团队的微视频,我觉得他们的视频比我们的要流畅,特别是配音连贯,几乎没有什么杂音。

【华柏胜】是的,所以我们微视频的制作要更加精细化。

【徐钦】要对声音的细节进行降噪处理,由于以前都是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录制声音,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

【袁甫】是否可以将音频单独导出来,用GoldWave把音频降噪处理一下?

【徐钦】这样操作很麻烦,渲染的时间也比较长,耽误比赛时间。我上网找找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华柏胜】我找到了,Camtasia Studio在音频操作中有“消除噪音”这个选项。

【徐钦】非常好,可以用这个软件自带的功能试一试。我再修改一下微视频中的配音,重新录制其中的一部分。

总结:在互评完善环节,我们根据兄弟团队反馈的评价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反复讨论,对作品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了完善。华老师和袁老师主要针对“微课程设计文稿”和“微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了细节上的补充和完善,用红色加粗显示修改的部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同时也增加了设计意图。这样一来,评委能更清晰地了解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想法;徐老师主要对微视频的制作进行细节上的处理,重新剪辑音频,对声音进行降噪处理。同时也在微视频中增加了学习评价的环节,引导学生登录Moodle平台对自己的课前自主学习作评价与检测,从而让“微视频”与“微课程实施方案”呼应起来。

● 亮点陈述中的反思提升

德国有句谚语“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历经比赛让我们磨砺了意志、增长了见识,让我们在团队合作中激发了灵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我们团队梳理了最终作品并形成了以下陈述亮点。

1.翻转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团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即学生课前利用微视频学习基础技能,课上进行研讨与提升。

根据这个理念,我们整体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让他们在进行前置性学习时,相对容易地掌握基础内容,所以我们的微视频制作演示得比较详细。相应地,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指导,讨论出评价标准,然后全体学生依据动态生成的“标准”进一步美化图片,增强PPT的美观效果。所以,我们的设计在分成基础和提升两个层次之后,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

2.魔灯平台,利用在线学习

我们团队充分利用了Moodle开源学习平台,并将其作为微课的学习技术支撑。

首先,教师要设计网络学习课程,上传各类练习素材与微视频等资源。学习者可以在课前直接登录魔灯平台,下载相关的资料,开展自主学习。

其次,学生使用讨论版,交流分享心得,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利用作业上传功能,收集学生作品,突破局限于机房教学的时间限制;学生课后提交,教师课后点评。

再次,网络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能够为师生学习创建互动式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互为知识的生成者,促进了两者合作解决问题。

3.贴近生活,全息评价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评价是全时空的,是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课前的前置学习、课中的操作指导、课后的作品收集和欣赏交流。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评价是全人员的。除了学生、教师之外,家长、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实施者,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更有来自真实生活情境——南京市网络文明夏令营对学生的评价。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评价还是全学科、全形态的。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是一种评价方式;在升旗仪式上发放奖状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将优秀作品打印并布置在教室里更是一种激励效果较好的评价方式。

我们把这种全时空、全人员、全学科、全形态的教学评价,称之为“全息评价”。

一路走来,我们团结协作、努力奋战,既有辛勤的付出,也有丰硕的成果,更有成长的历练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虽然比赛已经过去,但比赛过程的每一分钟都值得纪念与铭记。我们要继续发扬比赛精神,学会合作,大胆创新,探索未来!

猜你喜欢

情境评价教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