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作而学
2015-09-10杨伟
杨伟
当前,随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越来越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其学习动机也不断减弱。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面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行零碎、重复地训练,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为了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除了增加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外,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机械的训练式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面向创作的思想,在创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技能,生成能力,赋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新的活力。
面向创作,激发学习动机
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也不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如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仍然是孤立、枯燥地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就更不愿意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尝试引入面向创作的主题活动式学习。当学习到某个操作技能模块时,笔者要求学生围绕操作技能模块设计不同的创作对象,并主动探究,最后制作出一个达到教师要求的作品,如一份寒假旅行策划书、一个VB小程序等。面向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一切行为是来自“需要”,而不是“思维”,“需要”可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需要只要它能调集人的心理能量并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便都可以成为行为活动的内驱力。面向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行为、创作活动,在创作过程之中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需求,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策划设计到搜集素材的过程,并利用Word、PowerPoint、Frontpage、Flash、VB等软件进行加工处理,做出了非常有创意的作品。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平时上课调皮的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同时,在面向创作教学中,笔者特别强调持续性评价,让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学生创作前,笔者就给出了评价量规,让学生有了创作目标,并引领他们去积极创作;在作品评价时,不仅仅有教师评价,还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这些评价特别是在作品展示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作品展示既可以让学生在班级现场汇报交流,也可以将优选作品展示在网络平台。创作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得他们更愿意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
面向创作,内化操作技能
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材对知识点进行划分的,而大多数版本的教材都是将Word、Excel、FrontPage、Flash等应用软件的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这种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讲解的教学方法,使得信息技术被分割成联系很少,甚至没有联系的零散部分,学生不能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另外,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就技术讲技术、为技术而技术”,教学过程体现为“传授”“讲述”技术的操作过程。如果教师把工具软件当成了教学的对象,教学目标就会过于片面、狭窄,造成信息技术课与学生、生活、时代脱节,也使信息技术课索然无味。
在面向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积极的。因为,为了完成创作任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高涨。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操作技能进行了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应用,操作技能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活”的技能。当然,学生内化操作技能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教授,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如主题学习网站、课件等。教师要统筹安排好各种支持资源,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文档,或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学一些知识与技能,边学边用,学为所用,充分体会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学习较难的软件时,教师可以同时呈现同类型的软件工具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促进迁移性学习。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不应只是软件的使用方法,而应该是通过对比分析每款软件在创作中的优缺点,从而把创作思想渗透到教学中,为学生的后期创作指引道路。
● 面向创作,培养创造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面向创作的教学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标准,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简单的操作技能,而且指向了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已逐渐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
面向创作的教学过程要贯彻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在创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创作离不开想象,以想象力为基础,学生的创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中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拓创作思路。学生作品创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运用和发挥自己某一或多个强项,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创造的过程。这一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生思维最容易碰撞出“火花”的阶段,教师应尽量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鼓励学生,激发其强项,进而带动其他智能形式的发展。再次,教师要在创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规划设计能力。创造能力不等同于空想,而是一个从想象到实现的过程。
面向创作,生成综合素养
面向创作,不仅要着眼于操作技能训练,而且要着眼于综合性作品设计。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有操作技能的内化,而且还会生成许多综合素养。因为,在一个作品产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规划设计能力、美术素养、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甚至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社会观察和思考能力。
首先,面向创作可以使得信息技术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在学生军训、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期间,学校都会拍摄大量的图片、视频,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些多媒体素材进行处理,如制作MTV相册等,既能把高中生活中美好的回忆保留下来,又可以在实践操作中体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次,面向创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演示文稿设计、VB程序界面设计等。再次,面向创作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例如,笔者曾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不擅与人交流,但是为了完成最后的作品创作,他到街头进行视频采访,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视频编辑主题创作。创作使得学生能够突破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