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语法知识
2015-09-10蒋丽玉
蒋丽玉
摘 要: 语法知识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组织原则和监控者,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掌握语言的工具。作为语言和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组合而成的语文,在平时的运用和写作中是离不开语法知识的。高考复习时的实例处处证明语法知识在语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强调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与学中不能因高考不直接考查语法而忽视了对它的重视。
关键词: 语法知识 高中语文 具体应用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法是语言的法则,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语法指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查,教材不系统编出,教师不正式教导,学生不愿意学习,因而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教学实践中也离不开语法知识,高考专题复习中涉及语法运用的题目更是比比皆是。
一、语法知识在文言文复习中的运用
1.选择题:根据语法可直接判定答案。
古代汉语在语法结构的表面形式下潜藏着丰富而深刻的语义内容,语法形式多是从主观体会的语义角度概括的,因此,在古汉语中,语义是语法的基础[1]。
如一次月考选取《魏书·列传良史七十六之杜纂》这篇文言文,试卷第2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摇?摇)”。(3分)
A.课种公田,随供军费 课:督促完成
B.延昌中,京师俭 俭:节俭、俭省
C.吊死问生,甚有恩纪 吊:悼念
D.刺史元孚德纂 德:认为……有仁德
根据语法可以直接判定B项是错误的,因为“延昌”是年号,“京师”是地点,即现在的北京,而地点是不可能“节俭、俭省”的,也不可能当主语主动去做事,只有人才可,所以译成动词是错的,只有译成“年成不好”才符合语境和语法。
2.翻译题:处处要用语法知识点来规范句子。
如《新五代史·死节传之刘仁赡》“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中“周兵之却”,按语法,“之”应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再如“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按语法,“见”应是引出被动句,译为“被”,而不是“看见”。
又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皆属于介词短语当状语而后置的句子,翻译时需要调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也要调整。
二、语法知识在语言文字运用复习中的运用
如2011年3月份的月考试卷第16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过去,大家总是认为,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事实上,水将成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社会危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量的1/4,是世界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今年,我国遭受到百年不遇的旱灾,两千万人饮水困难,这正是大自然为人类鸣起的警钟;所以,?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1)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存在错误,请予以修改。
这句话提取主干便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1/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国家之一”,后半句明显主宾搭配不当,所以只要在“是世界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前添加上“中国”,改换一下主语便可。很多学生没办法得分,是因为他们大多不知道错误在于主宾搭配不当。
再如上学期期中考第17题,“下面一则广告在内容、语言表达、标点三方面有四处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个性选择,创意分享;雅虎工具条闪亮登场。雅虎工具条是全新的一款免费客户端软件,集成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录服务、动态提醒等。在打造优质服务的同时,分享传递互联网精神。
A.?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B.?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C.?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D.?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答案 A.分号应改为破折号。B.“全新的一款”应为“一款全新的”。C.“等”后面加上“功能”。D.“分享传递”应为“传递分享”。
B项属多项定语位置不得当,C项是缺少宾语,D项属支配和被支配对象间的判定失误。
三、语法知识在时文评说复习中的运用
本学期一份练习卷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日前在中国科技馆开幕。该展览以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四大文物为主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而指南针、火药出局。
该展览的主要策展人赵丰向记者表示,原来的四大发明主要是由外国人提出的,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中国重要的发明技术不止这四大发明。而这次展览,则是新“四大发明”的首次集体亮相。
但是,“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也引起了广泛争议。对重新定义四大发明的做法,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还有种种关于古代发明创造的历史定位和重新评价的观点和看法,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索……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本题参考答案是重新定义四大发明引发热议。学生的答案为“对重新定义四大发明引起各界热议”或“对中国四大发明是否重新定义引发社会争论”等,没有主语的病句随处可见。
四、语法知识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语言作为一个有机体,其性质往往在各个语言单位的普遍联系中体现出来[2]。语法不是说明个别的、具体的词和句子含义的,而是说明存在于具体的词和句子中的结构规律和格局的[3]。作文是由一个个字、一个个词、一个个短语、一个个句子和句群组合而成的,怎样让文章声情并茂,能打动人,除了具备真情实感的素材外,更多的是作者如何用精妙的文笔和灵巧的表达把这些零星的词、短语、句子组织起来。这之间涉及语法运用就更加灵活了,采用什么句式、运用什么论证等都是在写作中需考虑的。老师在进行作文写作这个专题复习时,会针对不同文体指导学生,如记叙文怎么形象描写、散文怎么灵活表达、议论文怎么进行论证,等等。
斯大林指出: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础的一般的东西拿来,并且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4]。掌握语法规则是学习语言非常重要的因素,若不知道如何把词汇组织到一起,就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任何语言中,语言规则决定着如何组织语言来准确表达意义”[5]。可以说,已经掌握和能应用这些规则使用得体的语言形式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法知识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法的重要性,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它们。那么在淡化语法的背景下怎样进行语法教学?我的看法如下: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用语法知识促进阅读理解。可结合认知词语、理解语句语段等渗透语素及词的构成等知识,用这些知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用语法知识促进用语规范,可选用具体例子详细指导。
3.在口语交际中渗透语法知识,用语法知识促进用语规范,可在课前5分钟进行。
4.在培养语法思维习惯中增强语感,可在详解篇目中选取精彩语句或语段做重点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在淡化语法的背景下加强语法教学,要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因为“淡化”下的教材对语法知识介绍太少,如在高考复习时涉及词的活用、介宾短语、句子成分、复杂单句等,平时教学遇到时如不及时补充介绍,学生就无以知晓,更谈不上运用,要把握好补充扩展的度。再者,语法教学要长期坚持,贯穿始终,因为语法知识较抽象,突击短时教学效果弱,应将其分散于各个时段的读、写、听、说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总结,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毛宇.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探求方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
[2]毛宇.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探求方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10.
[4]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外文出版社出版题,1972.
[5]冯至.北京大学精品课程.现代汉语.讲义,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