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5-09-10罗云
罗云
摘 要: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就新课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讨。从概念、特点、实施过程及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与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指根据一定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约4~6人,每个小组应有一名核心人物,这样便于领导整个小组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座位安排在前后或左右,这样便于进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每一个学生都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标准,等等。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数学第六册《奇妙的剪纸》这一实践活动课时,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剪出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便会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角色,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大家来设计》这堂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按照老师事先布置的任务,分组进行测量、计算。每个小组成员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有的对磁带盒的长、宽、高进行测量,有的记录数据,有的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有的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且共同研究如何放置形成的表面积最小。整个过程中,老师明确好任务,由学生自己研究,自己设计思路,自己探索,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4.交流与评价
交流、评价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学生的交流、汇报后,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平等、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传统课堂带来的压抑气氛,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问题,自己发现自己解决,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非主导者。
三、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问题
在新一轮课改中,很多老师为了追求形式,追求一些徒有其表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课都需要合作。因此,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体现的新理念。
2.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信息。
3.合作学习应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逐步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难以独当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在全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终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防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讨论的现象不可取。反之,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