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环节,培养朗读能力
2015-09-10俞蕾
俞蕾
摘 要: 本文主要讲述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朗读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心理素质,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获得提高,更好地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
关键词: 朗读 朗读能力 培养方式
人们称上学为读书,可是许多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读书,这也许与语文的考试有关:语文考试是一卷定音,根本不把朗读作为语文的一项教学成绩,导致课堂教学重书面轻口头,重阅读理解轻吟咏朗诵,即使有朗读,也重齐读轻独个读,重完成“读”轻“读法”指导。目前盛行的“做题式”语文教学,几乎泯灭了富有人情味的朗读。
一、重视朗读,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要求学童读书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读得字字响亮,读得准确、熟练。蒙学读书,以学童自读为主,使他们在反复阅读吟咏中逐渐领悟书理。诵读是将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三者有机结合的纽带,所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朗读能从某些方面体现他的语文综合能力。
1.朗读首先表现在心理素质上。有些学生不论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有种畏惧感,站起来读或说,面红耳赤身发颤,声音常在喉咙转;如果让他上台,那么可能手脚无措眼望天,声音断续不着边……只有学生具备胆量、自信等,才将具有读好一篇诗文的条件。
2.朗读体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对语句的理解绝对读不出感情。读诗文,哪些词该读重音,句子之间和句子内部该怎么停顿,体现读者对诗文的理解水平,朗读时节奏快慢的把握,语调升降的调控,语气轻重的变换,更体现读者对诗文的深入理解;若配以体态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艺术性地再现诗文,就能最高层次地理解。
3.朗读还体现一个人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在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对诗文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既然是能力,就必定有差异,语感强的人对语言信息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一朗读就入情入境,再现作品的意蕴,传达作者的心声;语感差的人视语言信息为一个个字词,这种人的朗读一般就是念字,别说要求他们表情达意,能念通顺,不念白字就不错。
二、培养朗读,朗读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1.给时间。学生的朗读能力差,与当今以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必须少析多读。语文教学应减少碎尸万段、肢解文本的分析讲解,呼唤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体验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中说:“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学生没有读熟的东西,教师的讲解再好,也难以化为学生的东西。学生通过吟咏诵读感受作者的选词造句之妙,体味作者炼意达情之纯,并力争在反复诵读中走近作者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只要朗读到位,老师就不会讲得累。
2.给机会。很多朗读不过关的学生,不是因为天资不够,而是因为平常缺少锻炼的机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平等地给予学生朗读的机会。一般只抽举手者答问题或朗读,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久而久之,得到锻炼的人只有少数。朗读诗文,笔者常按座次或学号顺序,一人一节(或一段),几课下来,每人至少在全班师生面前读过一次,一学期每人不少于五次读的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了解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还发现了他们在识字、把握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和指导。
3.给方法。为迅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该范读或教读、领读,在读的实践中教授方法。
(1)示范法: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要注意学生的模仿朗读,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模仿。
(2)讲授法:以分析为先导,教师或学生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的记号,再练读,指导读。
(3)比较法: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细微差异,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常用的师生朗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如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
(4)情境法: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入境。如用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进行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5)欣赏法: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听好的朗诵是一种享受,能读出让人感到享受的声音是一种艺术创造。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有效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仅仅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这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