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胶州秧歌与当代舞的融合
2015-09-10李帆
李帆
摘 要: 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生命。胶州秧歌的创新是它被更多群众接受,走向现代化舞台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对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当代舞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胶州秧歌与当代舞融合的可能性,对胶州秧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胶州秧歌 创新 当代 舞融合
引言
胶州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形式,俗称“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随着社会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一、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一)民族性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它是胶州人民自编创自演的民间小调、戏曲、舞蹈构成的综合性表演。东小屯的秧歌老艺人说:“胶州秧歌的始祖是东小屯村马、赵两姓。”[1]
(二)审美性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以女性表演为主,将女性分为翠花、扇女、小嫚三种人物角色,其中,翠花代表的是老年形象,扇女是青年形象,小嫚则是小女孩形象。三种形象都具有年龄、性格等差异。
“碾、拧、抻、韧、扭”是胶州秧歌的五大动律特点。“碾”是通过脚心的发力与脚跟形成一种旋转力,从而推动身体的移动。“拧”是指以腰部为着力点,推动下半身的拧转,达到“三道弯”的标准体态。“抻”是身体对于力度强弱的掌握,将动作持续延伸。“韧”是在连贯动作中力度的体现。“扭”是通过脚部、膝盖、腰部三点一线协调扭动产生的“三道弯”特征。
二、当代舞的艺术特点
当代舞是吸收和运用国外艺术素材和中国传统素材进行的创作和表演的一种新形式舞蹈[2]。当代舞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当代生活和精神,是现今社会不同人物的形象、性格、气质、情感、品格和思想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当代舞的创作来源于当代生活。当代舞大胆利用创新手法将民族舞、古典舞和自然界的物态形象以肢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当代舞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创新性
在当代舞的创作中,创新是重中之重。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编导们将很多国外流行元素加入到当代舞的创编中,展现出的是一幅荒诞、抽象,却又直击现实生活本质的舞台景象。舞者们用具有个性的肢体语言如变形的手势和肢体表现当代舞的陌生感,给观众带来美不胜收的视觉体验。
(二)包容性
中国当代舞是一个融合了多个舞种、多种动作风格元素的大箩筐。它将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等舞种中的动作元素进行变化和提炼,造就了舞蹈界新的里程碑。它不受流派和传统的制约,吸收了各种舞蹈的精华,展现了与众不同的魅力,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三、胶州秧歌与当代舞的融合
胶州秧歌为了顺应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传承和发扬,由传统舞台逐渐走向现代化帷幕。胶州秧歌已经不仅仅是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不论在创作方向还是审美方向,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一)创作走向的融合
当代舞在动作发展、训练和创编方法上打破了原有的具有一定系统性、逻辑性的现状。它可以把胶州秧歌中弯曲的体态、步态等动作基本元素进行拆解,再用其别具一格的连接方法将动作重新组合[3]。这些被肢解的动作经过重组之后形成了惟妙惟肖的当代民间舞。综上所述,胶州秧歌吸收、借鉴了当代舞的特点之后,不论是其技术上还是视觉上,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传统胶州秧歌舞蹈很多动作存在重复,且预见性较强,所以动作较为单调。体态与步态等动作元素上幅度太小,导致舞蹈表现力不强,不够夸张,无法准确描述出人物的真实情感。为了增强舞蹈本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要打破传统胶州秧歌的规律,从动作出发,要求演员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随着脚底重心的移动,加大动作幅度。
(二)审美走向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审美变化使胶州秧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人的审美趋势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宣扬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受到中华传统审美的影响,胶州秧歌对演员的形态要求小巧、圆润、婀娜。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美”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多数舞蹈编者们开始追求线条美,并在民间舞蹈中融入了长线条因素[4]。其实,这一系列变化都源于当代舞。当代舞追求四肢和躯干的延伸美感,对演员身材的要求颇高,要求个头、身材各方面达到完美比例。这种审美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审美大相径庭。不难发现,这种审美趋势的改变是形式的更新,也是顺应社会审美潮流发展的结果。胶州秧歌的审美观应该尝试改变,寻求与西方舞蹈文化的结合,使传统与现代做到完美融合[5]。
四、以舞蹈《一片绿叶》为例
胶州秧歌与当代舞的融合体现在很多方面。下面通过对舞蹈《一片绿叶》的分析诠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片绿叶》于2000年在北京首演。“舞蹈表现了一位女子因为一片绿叶的飘落而产生的感叹和回忆,表达了她对青春的留恋以及对生命的热爱”[6]。
作品以胶州秧歌基础动作素材为主,加入当代舞的动作进行创新,让观众们看到了全新的“扇女”形象,整个舞蹈既不失传统民族特色又反映了强烈的现代气息,是对原始胶州秧歌的全新演绎。
(一)题材方面
1.道具的使用
在此作品中,扇子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变成了“一片绿叶”。在传统胶州秧歌中,扇子只被作为一个民间舞的象征性道具使用,没有其他意义。在西方当代舞的创编中,道具往往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舞蹈中将扇子比做“一片绿叶”,悠然地落下,随风起伏,给人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
2.音乐的选材
胶州秧歌的传统音乐使“碾”“拧”“抻”“韧”“扭”这些基本动律得到完美的延伸。但这次编者选用了希腊作曲家雅尼的《夜莺》,不同于传统音乐中的附点节奏,西方音乐中的二分音符和切分音符配上西洋乐器的演奏,让整个乐曲活跃起来,浓郁的中国韵味和西洋萧悠远的音色不但没有影响到舞蹈中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更烘托出了舞蹈想要表达的意境。
(二)审美方面
1.动作的编排
这个舞蹈展现的是一棵树在四季中的生长变化。编者运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换清晰地刻画出了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同时,编者利用当代舞创新性的特点将其动作元素与传统胶州秧歌动作相融合,并巧妙运用道具与肢体的配合,将身体韵律的节奏与道具合二为一,使舞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如行云流水一般。大量的旋转和重心的变换带动全身的“抱扇”、“绕扇”和“划圆”动作,将女子对青春的感叹和绿叶的飘零表现得淋漓尽致[7]。
舞蹈全新的意义在空间的变化和动作中重组赋予。通过舞者一次次将绿叶举起和一连串的地面滚动,绿叶的举起和飘落从多个方位把空间连接起来,不仅使高低空间形成对比,而且让舞台的调度看起来自然流畅。
2.情感的表达
悄然无声的舞台,一片昏暗。绿叶在空中缓缓飘落,一位柔弱的女子悄悄走近,低身拾起落叶,既感叹又怜惜。这让她回忆起了美好的青春和逝去的点点滴滴。可是时间荏苒,青春一去不复返,无限的悲凉和伤感侵上心头,她一次又一次将绿叶托起,希望绿叶不要枯黄,希望青春可以眷顾,希望人生还能再次闪光……
意象,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颇为讲究。作者都喜欢将审美付载于“形象”之上,舞蹈《一片绿叶》也是如此,作者借助一片叶子表达了对生命的感叹与惋惜。这跟中国当代舞的情感表达有着相通之处。中国当代舞的情感与思想也是通过塑造“形象”或营造“意象”表达的,不管是借助人物或事物,还是抒发思想感情,都会寻找一种具体的“形象”,用“形象”抒发情感[8]。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愈演愈烈。当代舞的创新性和民族性与胶州秧歌的传统性相辅相成,二者之间既相互借鉴,又相互融合,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视觉上,冲击力和情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结语
当代舞的影响在胶州秧歌的创新与发展中尤为重要。二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胶州秧歌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胶州秧歌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胶州秧歌这颗艺术瑰苑中的耀眼明珠要想不断射出光芒就必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的早期形态及发展[J].音乐舞蹈.
[2]陶景杜.议中国当代舞现代舞概念与内涵[J].中国艺术报,2012(2):1-2.
[3]林有.在“传统”和“审美”之间——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走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3):107-109.
[4]于蔚泉.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山东民间舞蹈的守成与创新[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1(2):40-43.
[5]姜俊.略论胶州秧歌的特征、发展及保护[D].上海音乐学院,2011.28.
[6]杨春雪.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26-27.
[7]姚琳.从风格特征看胶州秧歌的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89-190.
[8]赵云艳.试析中国当代舞审美的民族性[J].今日民族,2010(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