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化学新教材的教学
2015-09-10程玉婷
程玉婷
翻开初中化学新教材课本,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和一页页赏心悦目的色彩,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这简直就是一本吸引人的科普读物。这样的一本书就仿佛召唤着正处在求知欲旺盛期的学生,当学生急于想学到当中的化学时,教师该怎样用好这本新教材呢?
一、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材的巧妙安排能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永不停歇,但它需要教师心领神会并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显现出魅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知识零碎、繁杂,教师总是细针密线,把知识嚼得烂烂的,说得细细的,唯恐漏掉半点蛛丝马迹,上课可谓天衣无缝,实际上却走入了一个误区,这种“完美”恰恰就是一种不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不能抱着陈旧的观念舍不得放下,给学生多留些空白,这样他们思维的翅膀才会飞得更有力,创新的幼苗才会长得更健壮。
未来的教学,教师不再是权威,也不是导游,而只是随处可见的指路人,到底怎么走,还得看学生自己。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还要主动构建信息,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讲得越详细,学生的心智就越会处于懒惰状态,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广阔天空,达到让学生多思多想的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知识体系,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多一些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替代;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民主,少一些专制;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识记。让沉重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二、重视学生对书本的阅读
新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自学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之一。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刚接触阅读会很不习惯,阅读起来显得盲目、无序,甚至心不在焉。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变不会阅读为会阅读呢?
1.理论联系实践,巧设认知冲突。
在教育心理学上,“认知冲突”就是造成学生对某个问题急于要解决它,但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一旦造成这种心理状态,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动力,这时学生处于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正是让学生阅读的好时机,应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无法则,学无定则,只要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让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就是达到了教学目的。
2.以问题引导阅读,善设阅读的焦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迷茫,没有重点,走马观花,是事而非,为了避免学生茫乱地阅读,可以设计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因为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运用问题可以启动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这时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集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过滤的探究与活动中,学生在阅读75页有关过滤操作的基本要求时,为了防止学生盲目阅读,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思考,善于总结,找出过滤过程中的注意点“一贴”、“二低”、“三靠”的含义,以及这样做的理由。
三、重视知识的联系和渗透
1.重视本学科知识的渗透。
在知识渗透过程中,能形成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学生觉得将要学习的知识并不“陌生”,有亲切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在新教材课本中不乏知识渗透的例子,例如:讲了氧气的性质后,渗透了氧化反应、氧化剂、氧化物等概念,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化学老师开始很难理解知识点的这样贸然出现,现在似乎有些领悟,当在熟悉中看惯了那些普通的东西,突然出现奇怪的,强烈的好奇心迫使学生想追根问底,这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巧妙的设计。
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要把化学知识一点一点地渗透给学生,就像蜘蛛编网一样,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织成一张越来越大的网,而不是把知识揉成结实的团硬塞给学生,造成不理解知识的堆积,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我们要让学生在一个个鲜亮的渗透中猎取知识,逐渐把知识延伸到无穷远。
2.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
在新教材教学中,还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渗透。如在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查资料得到的数值相接近,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为什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呢?这就涉及自然界中碳循环问题,与生物学的关系较密切。又如溶液的配制、金属的导电性,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北方地区会经常出现沙尘暴。光化学烟雾形成等问题又与物理学、地理学关系密切。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各学科相互配合,区别异同,协调发展,可强化学生对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性,增强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交叉和复合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在不同学科知识间自然衔接,流畅迁移,促进知识融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全面辩证的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对学生学化学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个性和个性发展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鼓励、鼓励、再鼓励。“给赞美以赞美”,“给批评以批评”。要做到评价内容全面化,重素质,重过程,重表现。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实行多方评价,即发动学生本人,同学,学习小组,教师,家长,以及各方面的有关人士参与评价,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使学生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