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新生心理及行为障碍形成的原因探析

2015-09-10王月琴

考试周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级新生入学行为习惯

王月琴

小学一年级是少年儿童正规学习的开始,好的开始将为日后打下坚实基础。小学一年级是儿童从家庭个体活动走向学校集体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儿童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然而出于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学习要求等的改变,使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感到陌生、不习惯,他们往往受原来在家或在幼儿园时的一套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的影响,或由于家教方法不当等原因形成心理及行为上的障碍,一时无法矫正或改变,这种现象往往持续一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班级正常教学活动计划。因此,为了尽快使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矫正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笔者对我镇一年级新生做了一次较全面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查,就障碍形成原因做了详尽分析,以便采取较有效对策进行干预。

一、新生心理、行为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交往、相处。

据调查了解到,我镇一年级新生中独生子女占总数60.4%,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占38%,这些独生子女或排行老大的孩子平时在家绝大多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往往在长辈们的加倍宠爱之下,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同他人交往、相处,甚至有些“霸道”或“目中无人”的感觉。

案例1

陈××,男,今年6周岁,独生子,据说他家三代单传,而且家境富裕。在上学一周里,家里有好几个人同时接送,经过老师的劝说后还不放心,至今他奶奶仍坚持接送其上学。在校内,陈××明显表现出比他人优越的心理状态,坐的桌椅摆放空间距离要比他人宽,而且不喜欢同学穿过他的位置,稍有不如意之处,就闹得很凶。平时,课间或体育活动时,爱独来独往,很少参与集体活动。

(二)性情固执、偏激现象严重。

从家长访谈、学生谈话及平时观察来看,在多胎子女家庭中的第二胎、第三胎孩子,性情固执、偏激现象的较为常见,尤其单亲家庭子女严重出现心理及行为方面的障碍情况较多。

案例2

叶××,女,家里有姐弟三人,二个女孩,最小的一个是男孩,其父母为生一个男孩,把排行老二的叶××一生下来就托亲戚代养,到上学前一个月才领回,致使其与父母形同路人,从不与母亲说笑,父母见其模样越发生气,平时亲情关系渐渐疏远,不能正常沟通。在校内叶××表现非常固执,从不与老师交流,从不举手发言,但在同学之间还能相处融洽。

(三)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

通过与家长访谈了解到,平时在家或发现在幼儿园时自理能力缺乏,依赖性强的孩子占54.8%。入学了,这些孩子在家仍然需要家长喂饭、穿衣等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如放学时打扫卫生,有许多孩子不知道怎么扫地、拖地、整理桌椅等,抽屉、书包里的东西不知道如何整理,就是有整理也是草率了事,不成样子。

(四)握笔、坐立姿势严重偏差。

从平时上课观察到,握笔时大拇指盖过食指,或出现“整把抓”现象较多,据现场观测约占33%。坐姿随意,有跷脚坐、盘脚步坐、侧坐、仰靠坐等不正确姿势非常严重,这种不正确的坐姿往往使孩子容易疲劳,再加上幼儿园有午休习惯,尤其下午上课时嗜睡情况较厉害。

二、新生的心理行为障碍形成的原因

影响一年级新生心理及行为习惯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但主要因素有家庭、幼儿园及孩子自身方面。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学龄儿童都生活在不同结构和类型家庭中,与其家庭中的成员都保持独特关系,并受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行为、人格特征与儿童的关系,尤其是教育态度和方法对学龄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1.家教方法不当或长辈的过分溺爱,导致心理及行为上的障碍。现在较大一部分学生是家中的独苗,集几代宠爱于一身。这些孩子平时要什么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结果使孩子变得骄横、任性、唯我独尊,以致入学还保持这种现象。同时形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挑三拣四,脾气古怪等现象。

2.家庭成员重组或变故带来的影响。

父母离异、家庭成员重组现象在当今时代时有发生,单亲家庭比例日趋上升,或由于家庭成员的变故等因素常容易造成对孩子的“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使孩子的行为习惯明显异常。

案例3

姚××,从小父母离异,妈妈已经重组家庭。姚××多年来一直由奶奶抚养。奶奶非常疼爱,导致姚××平时表现胆怯、怕生。在一次分“营养午餐”时,因不是班主任分,换成了一位“陌生”老师,姚某非常害怕哭着不肯吃。班主任闻讯赶来,好言相劝,软硬兼施,总算吃了一口。而与同学相处时,非常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若有不如意时,就哭闹不上课。

3.隔代抚养、托人代养也是重要因素。

当今经济时代,家中父母双亲更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往往把孩子托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抚养,或把孩子托给亲戚朋友代养,这些祖辈或亲戚朋友或在教育观念上陈旧,或在生活关心上缺乏亲情,以致“管教不严”,从而产生固执、偏激等心理、行为方面的障碍和不良习惯。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是儿童最早介入的集体机构,其社会环境对儿童良好心理行为及学习习惯等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主要原因:过早“透支”小学教学内容,使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教师往往为迎合家长迫切心理,教给孩子拼音、生字,甚至要求书写。据了解农村幼儿园(尤其是私立托幼园所)20%以上孩子以前在幼儿园学过拼音,并经常抄写。然而由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等的制约,对严格握笔、坐姿不易掌握,或手腕、手臂力度不够导致握笔、坐姿严重偏差。然而幼儿教师往往听之任之,抱着“树大自然直”的心理,没能及时矫正其不良行为而养成习惯。

(三)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学龄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刚进入小学大门往往面临比幼儿园时的要求要高,任务要重,感到不适应,再加上儿童本身心理特点或多或少反映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

1.受入学前生活、学习经验的影响。

刚入学时,学生往往把以往经验、习惯带入入学阶段,把在家或幼儿园时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带入一年级,如果教师没能及时纠正,就可能一直习惯并沿用下夹。

2.由“不足龄”原因产生的影响。

由于学龄儿童刚入学,摆在面前的一切陌生又新奇,尤其不足龄入学的小孩子,年龄小容易怕生,在心理上与其他足龄同学存在差异,导致心理紧张而无所适从,或感到好奇而产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时有发生。

案例4

黄××,男,未到6周岁,属于不足龄学生。入学后特别好动,上课经常与同桌讲话或做小动作,明显比其他同学稚嫩,不懂得如何完成作业,当老师或同学要求检查作业时,显得非常紧张。

我们在分析一年级新生心理及行为方面障碍形成的原因后知道,教师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最重要位置,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付出更多耐心、更大爱心,必须依靠家长的合作和幼儿园方面的协作,三方携手共同努力,才能使一年级新生顺利度过入学初这一关。

(1)学校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学龄儿童身心特点,把握和了解幼儿园与小学阶段衔接的基本情况,“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2)学校教师平时应多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共同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设法帮助其克服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方面的障碍。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3)学校招生时尽量避免和控制不足龄的儿童入学,保证新生年龄、心理行为上的统一,为一年级新生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4)建议幼儿园教学时应多注意幼儿心理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少设置一些练习、抄写等小学阶段的内容和任务。

猜你喜欢

级新生入学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班主任与一年级新生沟通的策略
浅谈一年级新生文明礼仪教育
入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