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两性差异成因
2015-09-10郑丹莹郑海林张倩
郑丹莹 郑海林 张倩
摘 要: 男女平等的观念自妇女运动兴起后已经深入人心,但研究表明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中依然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就男女性别差异存在现状做出描述,并从生理、社会及自我几个角度探讨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并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性别差异 性别自我概念 性别自我歧视
心理学范畴内,性别指社会文化建构下两性不同的特征,而根据社会心理学词典,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社会特征的认识与评价,性别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个侧面。当今社会,男女平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男女两性由于生理、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研究均支持男女之间存在性别差异。
钱铭怡发现在外显性别自我概念上,男性大学生双性化者最多,女性化者最少;女生女性化者最多,男性化者最少。蔡华俭的研究发现在外显性别自我概念层面上,两性大学生除了女性正性量表外其他量表无显著差异;而在内隐的性别自我概念的上,差异十分显著。Bem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分化的被试在与性别图式内容一致的信息进行信息加工时加工速度最快,反之信息加工速度最慢。刘霞等人研究显示女生普遍对自己的性别缺乏自信,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自卑。以上研究均可以说明在个体潜意识里,男性还是倾向将自己同男性特质相联系,女性还是把自己和女性特质相联系。
而造成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因可以大致从生理、社会、自我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分析。
首先,男女存在生理差异是一种客观事实,它主要受染色体和荷尔蒙这两大基本生理成分的影响,无法更改。内生殖系统、大脑结构、激素与骨骼肌肉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社会层面上,依据传统分工模式,大多数家长都没有脱离传统性别框架,从家庭教养方式往往就烙上了男强女弱的意识,家庭社会普遍对女生的期望较低。而基于普遍存在的对“男女规范”的社会期望,个体会不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我概念。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建构了有关男、女性的概念之后,会主动寻找两性功能的模式和规则,反过来遵循这些规则试图满足社会期望。再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可以得到来自外界的正向强化,使得下次更倾向于做出类似行为,循环交互。所以社会性别理论认为, 社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一般而言,主动建构的概念根深蒂固难以改变。Bem的性别图示理论也指出性别图式是信息的重要组织者,性别图式形成后,个体就被期望按照与传统性别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行事。
而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学校,他们对性别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从教材和教师处获得的。据统计,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男性多为社会型、事业型、管理型、悠闲型;而女性人物49位,其中32位出现在家庭私人领域中;人教版98年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官员、科学家等职业中几乎没有女性。同样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言谈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因此进一步强化了女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认同感。
目前包括商业广告、广播电视、网络等主要信息源也均表现出了其夸大两性差别的一面。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大多都体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统计显示,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度、被引用频度等方面都远远多于女性,其中男性新闻人物中的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领导人,负责人)占其中的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仅占18.7%。对广告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发现,女性角色有 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角色中科教文卫及领导管理者占 47%。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种机制“0/1”效果可知,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而社会学习理论表明,公众会不自觉地习得这些反复出现的观点,不断加深强化。所以大众媒介对女性题材、报道角度的选择都在影响着社会的观念行为。
同时几千年封建文化中形成的两性不平等观念,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根植于各种风俗文化之中,如风俗活动或行为禁忌等,广泛存在一些贬低妇女的内容。这些观念对当代人仍有无形的、深层次的影响,不少女大学生均程度不等地流露出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
最后,自我方面,而性别自我歧视是指在外在的不平等待遇下,自身产生的自卑、退而求其次甚至认为自身无能为力的一种心态。当代女大学生在郎才女貌的婚恋观、逃避竞争的择业观、进退两难的事业观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性别的自我歧视。据对上海一千多名女大学生调查,64.4%的女大学生同意或很同意“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69.4%的女大学生同意或很同意“‘相夫教子’应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刘霞等研究也显示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女生比男生低11.5%,选择继续深造的女生比男生高20.4%,83.5%女生自认为自己为弱势群体,农村女生更甚为86.7%,可以看出性别差异的概念被已经被女性主观强化。
男女平等应该并不简单意味着女性以男性为参照,纯粹地模仿男性,而应该是建立在承认男女之间具有客观差异的基础上的。如果无法正视性别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只知一味攀比男性,那么其实是具有男性中心化的预设,这并不是女性的真正回归。只有正确地弘扬女性主体意识,使女性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有明确认识并且清晰自身特点,才能以女性自我独特的方式进行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Bem,S.L.Gender schema theory:A con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81,4(88):354-364.
[2]蔡华俭,杨治良.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J].心理学报,2002,34(2):168-174.
[3]刘霞.性别自卑与女性主体意识[J].高等农业教育,2011,3:30-32.
[4]李智敏.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以广告为例[J].中国商界,2010,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