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起来,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2015-09-10顾红佩
顾红佩
在当前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各学科都在追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尽管思想品德课有了多媒体,甚至网络的使用,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灌输和成人化的问题,仍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制约教学的实效性。要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让学生动起来,让课活起来。
一、创造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教育
著名教育家顾冷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尤为重要。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蕴涵的道理,从而接受教育。如果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让他们明理不就容易多了吗?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活动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教育。
如教学《在公共场所》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礼堂上课,事先在礼堂模拟设置“图书馆”、“公共汽车”、“轮船”、“影剧院”等公共场所。每一个场所里都有“服务员”,会给学生的表现打分、评判、写意见,然后请学生自由选择进入各场所进行活动,最后请学生出示自己的“成绩”,谈感受。
又如《送温暖》,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市聋哑学校,听听聋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介绍,现场让学生参观,自发地与聋哑孩子做朋友、交流、送礼物。经过这样的交互活动的学习,学生接受教育将水到渠成。
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接受教育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可见课堂舞台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在思想品德课中,如果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讨、明理,则将比教师说教效果显著。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从活动的步骤,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等方面增强主体的自由程度,使活动主体处于积极的追求之中,提高其对此活动的吸收水平。
在高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科学地利用网络,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为在计算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
如《保护环境》一课,教师先设置好主界面(美丽的地球),再设置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如各种动物等),点击一个画面,就出示一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后,教师都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自己获取。最后留有自由时间,让学生写下本节课的感受,发回给老师,师生共同交流收获。这样交互的环境,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灵活性,又让主体充分地动了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接受教育
如何学好思想品德课?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重点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理”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深深认识到“问题是从学生中来”,让它回到学生中,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明理。
在思想品德课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出困惑。解决了这些困惑,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会提高。而解决这些困惑的最好方法是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争论。在不断的争辩中,这些问题的真正面貌自然会浮出水面。
如教《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我事先做了调查,把学生认为自己做过的事“是不是真正勇敢的行为”感到不能确定的,都记录下来。在学文后,再把他们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发表看法。学生对这种环节非常感兴趣,不但会解决老师出示的问题,而且会不断提出新的困惑,再由学生争论,教师从中点拨。课上完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由他们自己解决,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让学生自由争论的空间。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以文档、留言簿、电子白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的方式更自由,更容易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明理更快。
四、积极创设实践阵地,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接受教育
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对学生而言,“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
思想品德课应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引导学生合作、创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访谈等,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延伸和发展。
如教学《做个文明的小游客》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上学、放学坐公交车的机会,调查记录车上学生的各种言行,并由学生自己作出评析。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实践行为,提高他们的实践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评判周围人坐车时的各种言行,认识到做个文明游客和乘客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又如教学《家乡的巨变》时,教师可事先给学生联系好宣传部或其他历史部门,然后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开展这些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在活动中明“理”,在人群中做完美的“人”,在社会中做合格的“公民”。
加强小学德育是时代的呼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坚持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由浅到深,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领悟,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要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