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015-09-10葛萱
葛萱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素养、内容、文化三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和实施这些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师要讨论、思考的问题。从大学毕业至今,我一直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的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该活动中有所得、有所乐。它不仅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态度是否端正和学生是否刻苦等,而是更侧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没有收获知识、乐趣和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均是低效或无效教学。
从个人理解和教学实践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教学的无效、低效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衔接”没有到位。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上机操作课。刚开始工作那会,我习惯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出发,在理论课教学上主要想着给学生多上一点、讲深一点,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另外,教学时由于受到平时讲话习惯的影响,课堂教学会出现语言机械重复、教学术语使用不规范等现象。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骤减,继而采取一些“冷处理”的方式忽略课堂教学内容,最终对信息技术理论课望而却步。在上机操作课中,由于上机练习设置得不合理(层次性、针对性不强),学生进了机房,常会出现分层现象:少数学生可能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完成上机任务,无所事事;不少学生经常会遇到操作问题向教师求教,教师走个不停、讲得口干舌燥,最后出现不少学生不能按时完成练习的情况。郑自栋指出了一些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感兴趣的主要是QQ、游戏、论坛等,对于教学内容却不太感兴趣,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教师由于重复教学出现教学倦怠,进行流程化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等。
出现上述无效、低效的教学,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欠缺,对学生不够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离。要进行有效或者是高效教学,我认为,首先教学目标制定要合理,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其次,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考虑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所阐述的先学后教模式),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用语要简洁、有逻辑性,避免无意义的语言重复,这一点在演示上机操作时尤其重要;最后上机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分为一般和提升两种任务类型供学生选择,将班级适当分成若干小组,设立循环负责人制监督、协调、帮助小组学生完成上机练习,教师对于偏难的演示操作可以微课资源形式供学生下载使用。
二、以“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为例
本节我们将以《信息技术》课程中“4.2.1表格数据的处理”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该节计划一学时完成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含量,其教学目标制定为:了解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过程;掌握使用Excel建立和处理表格信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其次,教学方式选择的恰当性。高一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课时极少,大部分学生信息技术起点很低,虽然经过这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word的使用,但不具备迁移学习的能力,这给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学生积极关注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Word文档展示高三某班的一次“皖南八校”的各科联考成绩,就教学内容提出三个任务),教师讲授、学生体验其相关操作要求,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将采用“情境导入—操作体验—任务驱动—自我评价”的线索进行。
最后,任务设置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两个难度不同的实践任务:实践1:计算每个同学的语、数、外三科总分,并按照三科总分进行降序排序;实践2:总分在460分以上(含460分)为优秀,统计该班的总分优秀率。
从教学效果看,这种将表格数据处理的学习内容融入到所创设情境的三个问题中,通过教师演示操作和学生的分组讨论、学习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并通过分层任务巩固所学内容是很不错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种种表现,http://www.unjs.com,教育文摘.
[2]郑自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索,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5(4),2013,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