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指导幼儿探索

2015-09-10何慧洁

考试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指导策略幼儿教育

何慧洁

摘 要: 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增强幼儿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尝试操作材料,亲历探究发现过程,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可以采用围绕目的的自由探索方式进行。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让幼儿交流分享探究的信息及经验。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活动 指导策略

幼儿身心发展离不开科学教育,充分体现现代幼儿的特点,是发展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科学不仅是名词,更是动词。科学是一种思考,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一种正确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乐趣。科学活动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探索科学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力求真正实现以幼儿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

一、创造环境,安全探究

幼儿是带着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入学习情景的,他们的发展是基于原有水平并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愿望,因而,心理支持环境的创造,不仅应顺应幼儿原有经验和水平,还应关注其潜在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将兴趣和具有挑战性的意义活动共同蕴涵在幼儿学习中,更能激励幼儿的创新探究。营造民主、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创造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大胆发现。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看法和见解,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使幼儿获得安全感,从而放开手脚大胆探索。教师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和尝试,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允许幼儿犯错误,对幼儿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幼儿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中可能是合理和“正确”的。同时要给予幼儿反复尝试的机会与时间,这样幼儿才会主动大胆地探索。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的作用,创设适当的情境引起幼儿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提高幼儿建构的主动性,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以游戏法激趣、激疑、激思,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效果更佳;以问题情境法激趣、激疑、激思。创设情境,即根据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教师创设让每个幼儿都面临的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对其中问题表现出好奇,注意力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疑问能引发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激发幼儿跃跃欲试、主动活动的热情,使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探索,并产生联想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使幼儿感到探究活动的挑战性,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和愿望;以实验操作法激趣、激疑、激思。通过实验操作有效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幼儿的好奇心,产生期待心理。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不断得到满足,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案例:在《蜡烛燃烧》活动中,教师演示用瓶子盖住蜡烛,让幼儿观察现象,初步感知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在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应积极调动幼儿原有经验,鼓励他们运用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猜想和假设,鼓励幼儿大胆提出对观察和实验的想法和做法,让幼儿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对于幼儿的观点只给予观点上的支持,不给予正确性评价,以便在接下来的操作活动中,让幼儿根据原有知识经验建构新的认知。质疑是教师引导幼儿寻找并解决问题的语言,通过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为幼儿思维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使幼儿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幼儿从发展的“功能水平”进入到发展的“最适宜水平”,为幼儿发展提供可攀缘的“脚手架”。教师作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赞赏的同时,适时质疑将有效增强幼儿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促进探究持续进行。

三、试作材料,亲历探究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学习。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同时,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认识事物需要借助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在幼儿实验和观测时,教师注意尽可能让孩子直接接触实际的客观世界,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客观世界。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以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式进行。当幼儿进行尝试操作时,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教师会习惯性走到幼儿面前,不假思索地问:“你们在干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幼儿的回答是促浅的、表面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打断和干扰幼儿的思维和操作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必要的沉默和等待,当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观察、思考、判断幼儿的需要和已经达到的水平,适时介入指导,帮助幼儿主动学习。

四、探究经验,多方评价

表达和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是在孩子们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因此,幼儿要组织想法,设法向别人说明,或设法说服别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让每个幼儿都表达观点,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教师要综合孩子的观点,可以选择幼儿的表述方式作为对结论的描述,也可以以孩子们的实验和经验为背景,使用比较准确的、孩子们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描述概念和原理。此外,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教师引导幼儿把最后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做对比,从而改进原有想法。

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只有教师采取适时、正确的指导策略,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突出幼儿主体地位。综上所述,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使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留下科学探究足迹,成为幼儿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指导策略幼儿教育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