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生本课堂背景下的科学课如何组织小组进行有效讨论
2015-09-10王飞
王飞
摘 要: 在我校全面推开的任务型生本课堂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科学课的结构基本以学生围绕任务单讨论,互助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但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偏离重点,使讨论效率低下。究竟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讨论是教师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课 小组合作 有效讨论 生本课堂
科学课是一门强调实验、探究的学科,实验和探究更需要思维的碰撞。任务型的生本课堂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特征表现是教师不仅研究自己的教学质量,更注重研究学生的学。而小组讨论可以充分体现这些理念,这种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运用到科学课堂中,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1)重结果轻过程;(2)讨论容易偏离重点;(3)讨论问题设计不合理;(4)把讨论变成优等生唱独角戏的舞台,没有全员参与。科学课中如何组织小组有效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有所收获呢?下面是我经过实践、思考、学习得出的看法。
一、设计有效问题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前提
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大量准备,设计有效的值得讨论的适切性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跟上学生思维,站在学生立场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而不能设计一些学生根本不了解、不能引起共鸣的问题,因为只有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和探究欲望。问题不能过大、过难,以免学生讨论得天马行空,不知不觉就偏离主题。如学习能量转化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在《超级减肥王》节目中有一位体重达401斤的选手,他调侃自己说:‘现在那么胖,都是太阳惹的祸!’从能量转化角度看,你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吗?请解释你的观点。”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讨论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因为有些小组就有一些体重超标的学生,而减肥这个话题学生很熟悉,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问题可以为有效讨论创造前提。
二、分析学情,进行充分的预设是有效讨论的保障
有些教师上公开课时经常会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在讨论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充分分析学情,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可能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因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需要一些知识材料,但本身有时会遇到知识“瓶颈”,向老师求助。老师若没有充分准备,有时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或讨论受阻。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争论,有时需要教师当裁判,如果教师进行充分预设,就可以及时抓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讨论更有效。如上电路这部分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讨论“如何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并设计电路图”。学生经过讨论后出现两种不同的接法:一种是串联,一种是并联。每个小组都认为自己的接法比另一种接法好。这时就要抓住这个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学生继续讨论:你们都认为自己的接法好,能不能说说好在哪里,另一种接法有什么缺点?学生进入新一轮激烈讨论中。
三、民主的氛围和给予充足的讨论时间是有效讨论的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不管教师有什么样的课堂风格,都要积极营造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开放课堂环境。因为只有宽松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无所顾忌,思维的碰撞才更充分,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目的,反而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所以,需要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而不是关心教学任务是不是能完成,为了讨论而讨论。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中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毕竟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四、合理的评价是有效讨论的驱动力
为了始终让学生充满热情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评价和激励制度。我们实行小组课堂评分制度,把每一堂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当然教师还有很多不同时机下的评价手段。如讨论完后应对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成效给予恰当而中肯的评价,讨论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化的塑造。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吸取不同意见,不能盲目随从或适从,要竭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更突出小组有效讨论的重要性。为了提高科学课效率不可避免地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讨论,而不是讨论时面红耳赤,讨论后一片空白。有效讨论是小组学习中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相信,以后的科学课堂会更高效、更有趣、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丽,寇凤仙.简论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2010(06).
[2]周莎.中学时代.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