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5-09-10周军
周军
1.努力钻研,不断丰富积累知识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社会学科。历史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和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专业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在讲“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时,我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使学生充分体会毛泽东在听到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推翻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时的喜悦心情,同时让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情景,这样不仅增强了授课的感染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只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加上优秀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信服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和开发课程资源,传统的教材观有所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材是重要的资源和工具而不是唯一资源。教师注重整合教学资源,不视教材为“圣经”。教师不为教材所缚,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重组整合,拓宽加深,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要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可能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注重了导课的功能
老师都了解导课的真正目的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老师要注重导入新课的设计。如我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导课是如此设计的:出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签约图片,说明三个条约使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很多侵略权益,然而他们并不满足,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自然导入新课。导入不新颖,但很实用,将学生前边学过的知识联系了起来,贴切自然。
4.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小结—检测—结课,能增强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要注意到这一点,不再出现虎头蛇尾的课堂,课堂结构更趋于完整和合理。
5.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不要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本讲
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所讲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做法是,不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学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语言锤炼,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工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教师。
6.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学生兴趣和创新之门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思维活跃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展开主动思考、积极交流,以期解决心中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中思维得到激活,智力得到开发,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7.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而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
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感受历史;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不能杀?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解决了难点。
8.按单元进行复习,构架知识结构框架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历史的知识多、杂、乱,有时让学生感觉乱七八糟。给学生建立一个知识主框架,在框架中再根据课标的内容进行细化和添加。例如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各单元的复习,可以得出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确立—发展,这是最主要的线索;另一条线索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通过这样的点线结合的复习,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就不是零散的、孤立的、杂乱无章的,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了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