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体特性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2015-09-10黄宗国
黄宗国
摘 要: 心理学研究表示,情感属于人们在开展某种活动的时候重要的内在推动力,也是促进活动进程延续的重要保障。怎样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紧扣学生的主动能动特性,开展有效的教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师重点考虑与探究的问题,作者结合教学例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主体特性 问题教学
引言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现有知识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展示完整的教学活动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与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与学习技能[1]。由此可知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与高效学习活动是有基础性意义的。从新课程标准开展至今,很多初中教学教师都会参照教学纲领的教学要求,就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进行探究,形成了多种便利型的操作实践,具有良好的现实性指导意义。
1.遵循主体能动性特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
学生是一个有能动学习主体性的客观存在群体,主动能动特性是其特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学习很容易被外界的教学因素刺激,可是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差异性特点,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一概而论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参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地为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按照不同的学生水平与学习接受能力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让学生能够在因材施教的活动主体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潜能[2]。
对于两种不同难度的题型,学生能够依照学习水平,展开有效的解题问答活动,完成对新知识内涵的有效了解与掌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激发了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从生活取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大部分人在初中的时候开始发育,因此初中阶段属于心理和生理都发育的特殊时期,虽然也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但是因为发育不成熟还是存在着畏首畏尾的惰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种事物及社会现象等干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引导,认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学生自身学习情感中的积极性,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以正面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战胜困难习题的信心。另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性、趣味性特点,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是能够应用于生活中的。结合学生自身心理情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设置有丰富特征内涵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感知领悟,让学生的内心得以灌输进知识的内涵,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内在学习潜能也被挖掘,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3]。
3.让学生在问题评析中形成主动思维的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客观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的检查反馈阶段,向学生开展解题过程的展示,引导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展开评价性活动,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辨析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生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为一切发展基准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发挥出主体意识的特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斯琴高娃.“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朱晓芳.紧扣主体特性提升学习效能——浅论主体性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11:9.
[3]俞丽斐.抓住问题“三性”,实施有效教学——浅议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学策略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3,8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