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提升对其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影响
2015-09-10刘旭
刘旭
摘 要: 本研究测量了200位青少年的内隐攻击、外显攻击和自我提升,发现男生的内隐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及外显攻击都显著高于女生,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相关不显著。青少年的自我提升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他们相对提升自我更显著的是提升自己的亲密朋友。提升朋友对言语攻击具有负预测作用;提升自我对外显攻击总分及愤怒、敌意具有负预测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我提升 内隐攻击 外显攻击
一、问题提出
攻击行为是指以故意伤害他人的为目的、有外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不为社会规范许可的行为。内隐攻击的研究起源于Greenwald等(1995)内隐社会认知的提出,Chen、杨治良等(1996)首次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发现攻击具有内隐性。叶茂林(2001)再次验证了先前有关内隐攻击的研究,并发现未成年人也有内隐形式的攻击。自我提升是一种肯定自我、维持自尊及寻求优秀自我评价的动机,在个体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研究首次将自我提升这一变量与攻击行为相关联,分别讨论自我提升和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的关系,从而寻找是否是由于第三变量导致了内隐和外显攻击性不相关,或者给予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心理结构以实验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以班级为单位选取山东省济南市某2所初中(八年级)的200名青少年为被试。最大年龄为16岁,最小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为15.42±0.63岁。97.4%的为汉族,2.3%为回族,0.3%为其他少数民族。
(二)研究工具与测量方法
1.外显攻击。采用Buss和Perry(1992)编制的攻击性问卷。共有29道题目,采用七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符合程度越高。该问卷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0.91。
2.内隐攻击。选取内隐联想测验范式,采用汉化版Inquisit软件,编制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程序。每个被试需要完成两个测试,程序软件自动记录每一次按键反应时及准确率。
3.自我提升。采用刘肖岑编制的自我提升测量问卷。问卷由自我版、朋友版及品质理想程度三个分量表组成。被试根据不同的指导语对29个特质词评定。本研究中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91、0.88。
(三)研究过程
问卷施测前取得了校方及学生家长的同意,并且由校方为我们安排了统一的施测时间。主试讲解实验要求,被试按照程序中自行呈现的指导语独立完成内隐联结测验。内隐联想测验测试完成之后休息15分钟,完成桌面右上角的问卷。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总的描述统计
男生女生在外显攻击上存在显著差异(t=-5.65,p<0.001),男生的外显攻击水平高于女生;内隐测量中IAT结果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44,p<0.05),男生的内隐态度更倾向于认为自我是攻击的,即男生的内隐攻击显著高于女生。自我提升在提升自我和提升朋友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在品质理想程度上,表现为女生的理想品质要求比男性高(t=3.15,p<0.01)。
(二)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
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相关系数为0.10,可以推测二者相关系很小,甚是无相关关系,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外显攻击只和提升自我有显著相关,和提升朋友关系不显著;而内隐攻击和自我提升没有关系。
(三)自我提升和攻击的关系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自我提升和外显攻击的各维度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提升中提升朋友这一维度对言语攻击具有负预测作用(β=-0.16,p<0.01)、愤怒(β=-0.29,p<0.001)、敌意(β=-0.25,p<0.01)、整体外显攻击(β=-0.23,p<0.01)均具有显著的负预测作用;自我提升中提升朋友这一维度对外显攻击没有预测作用;而自我提升各维度对内隐攻击均没有预测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外显攻击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敌意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只在愤怒上差异不显著。说明虽然男女生在社会生活中会体验到同样多的愤怒,但在发泄愤怒上有所差异。女生更多地表现为言语攻击上,男生在身体攻击上表现更多。男女青少年对亲密朋友的提升程度要大于提升自我的程度,这和我们文化氛围提倡谦虚有重要关系。
自我提升中提升自我这一维度对外显攻击总分及愤怒、敌意具有负预测作用。自我提升水平高的人,对自我的评价比较高,因此可能会在同样的情境中倾向于掩饰自己的愤怒和敌意,因而较少采用攻击行为。
五、结语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男生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以外显攻击、内隐攻击上都显著高于女生;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间相关不显著;男女生都存在普遍提升自我的现象,男女大学生相对提升自我更显著的是提升自己的亲密朋友;外显攻击只和提升自我显著相关;提升朋友对外显攻击中言语攻击具有负预测作用;提升自我对外显攻击总分及愤怒、敌意具有负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Buss, A. H. & Perry, M.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3, 452-459.
[2]刘肖岑,桑标,窦东徽.自我提升的利与弊:理论、实证及应用[J].心理科学新进展,2011,19(6),883-895.
[3]杨治良,刘素珍,钟毅平,高桦,唐永明.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