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尝试
2015-09-10盛刚李璐
盛刚 李璐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大视野,本文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有机整合教材内容,合理取舍相关细节,力求渗透人文精神与世界意识。
关键词: 视野 历史教学 教材整合
中学历史教学应紧跟时代潮流,适当反映史学研究新动态,随着全球史观研究的深入,高考试题时有体现。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从全球视野的角度采用以人代事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不妥之处求教于方家。
一、教学设计与思路解析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依据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结合六安中学高一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以人代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学案形式展开教学,注重比较法的运用与学生基本史学素养的培养,以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邦联的缺陷;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两党制。
(2)理解:制定1787年宪法的必要性;比较乾隆皇帝与华盛顿的相似人生境遇、相似处理方式和最终不同的政治走向,培养学生对比意识,掌握比较法的基本思路。
(3)运用: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从邦联到联邦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探究1787年宪法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物,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爱新觉罗·弘历和乔治·华盛顿的对比让学生全面了解两人面临的相似境遇、相似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的政治走向,从而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探究邦联的弊端与学会评价1787年宪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师生合作完成“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运作”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后小结提示学生学习历史与学好历史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方法,培养学生学好历史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爱新觉罗·弘历和乔治·华盛顿两位同时代人物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物和科学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文明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教学难点
对“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一句俗语“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导入新课。教师讲述1796年乾隆皇帝与华盛顿同年卸任的史实,1799年两人又同年辞世的史实,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位同时代的东西方巨人还有哪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展开教学。
2.推进新课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相似的境遇
教师讲述两位伟大人物相似的人生境遇即“统治危机”。乾隆帝为“定边、集权、固国”;华盛顿为“脱殖、建国、建制”,突出“集权”与“建制”(板书),表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PK皇权”与“邦联体制PK中央集权”,生师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乾隆帝集权经历康雍乾三朝,由学生回顾第4课知识并回答完成该教学环节;华盛顿建制的必要性问题由学案探究活动一具体落实解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正文内容和“资料回放”,完成填空。
二、相似的方式:分权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清初中枢分权的基础上,探究华盛顿同样采取“分权”的方式完成建制。师生共同阅读教材内容、示意图掌握分权的具体实施细节,进而引导学生完成学案探究活动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运作”示意图填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美国联邦体制在“分权”基础上是如何实现“制衡”以体现宪法的民主精神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学案著名政治家(威联·格莱斯顿、杰斐逊、威尔逊和小布什)和思想家(恩格斯)对1787年宪法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不同的方向
教师板书“专制”和“民主”,指出虽然两位东西方巨人有相似的境遇和相似的处理方式,但其政治走向截然不同。“专制”的释义需要教师罗列乾隆皇帝在1796年举行归政大典后在圆明园召见各属国使臣时的说辞“朕虽归政于皇帝,但大事还是我办”等说明,清朝集权的目的是巩固皇权,是专制。关于“民主”的理解教师可归纳诸如:联邦制、总统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两党制等进行解释,有些制度至今仍广泛运用于各国政治运作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民主的深远意义。
3.课后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如何解读成语“殊途同归”含义的?你敢改写或创造出一个与之意思相反的成语吗?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1170页;2012年第6版1205页;百度网)。
设计意图:通过成语含义的获取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需要“求真”精神的培养;通过“殊归同途”这一新词的“创造”,启发学生学好历史需要“创新”意识,同时很好地总结乾隆皇帝与华盛顿的对比,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认识:(1)学习历史需要有(求真)精神;(2)学好历史需要有(创新)意识。即胡适先生所说的“大但(假设),小心(求证)”。
4.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华盛顿或弘历的认识。(要求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如文献、网络、影视等,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附:板书设计
二、课后交流与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同行交流,课后我们分别与授课班级部分学生进行沟通,得出以下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公开课的必备法宝
因为在多媒体教室组织教学未启用多媒体让学生有些许失望,专家们也期望在公开课上看到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我未用多媒体原因有二:第一,多媒体是诸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虽能冲击学生视觉,形成良好感知,营造热烈的气氛,但电灌过后可能忘却大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第二,诸多同行认为多媒体能解决像本课这样教学容量过大的问题,我亦有相反看法,因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完成教师的“教”,超大容量的多媒体图片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劳累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华丽的辞藻是公开课的必备光环
听过一些公开课,很多老师在内容处理和标题设置上处处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须知历史学科有历史学科语言的自身特点。也许是受新版教材的诱导所至,拙作《关于“东方的诱惑”的几点思考》(《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阐述了历史学科语言的走向问题与困惑,相信过于文学化的语言走向应该不是历史学科语言的最终趋势。
(三)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问题
江苏锡山中学倪仲老师在《历史评价应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一文中指出教材关于1787年宪法的评价存在“背离课程标准要求”、“有违实事求是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湖北襄阳市第五中学袁阳春老师在《1787年宪法实施后美国公民权利的落实与完善——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第33题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了“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和“美国宪法的修正与公民权利的落实完善”,认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多角度地看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认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些真知灼见是教材上没有的,历史教师需要拓宽知识面,多方面学习研究历史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在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尝试体验学科前瞻性观点与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求教学相长。
(四)关于重点与难点的突破问题
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均为“1787年宪法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与把握”,至于突破的种种说法与实践值得商榷,我认为是否突破应该以学生是否掌握为标准。本课设计试图采取“以人代事”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运用对比将“分权与制衡”化解为“分权”和“制衡”两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在认识“分权”的基础上理解“制衡”,体会“分权”与“分权制衡”的区别,形成学生的认识。至于测验和课时检验并不一定是有效性的唯一评判标准,而且有些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教师具有长远眼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切实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师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等相关知识,这是历史教学必须具备的理论框架;历史教师需要有高远的境界,需要教给学生大视野、大历史,这是历史老师必备的胸怀与素养。把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作为自己的事业,用实践丰富自己的经验,用理论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以期成为让学生满意的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金卫星主编.《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4.
[3]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林举岱等主编.《世界近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