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

2015-09-10井光永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5年5期

井光永

摘 要:文章围绕“电子贺卡制作”一课,从看图、解图和构图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图像组成元素和内涵意义的解读,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看图;解图;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57-0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呈现在教科书中的信息资源,很大一部分是视觉信息,在笔者看来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解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读图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信息或知识的表征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可视化的“图像”。由此,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重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软件中文字输入、文本修饰、插入图片、艺术字设置以及文本框的使用等操作。掌握这些操作对后续word知识和其它软件中文本处理的学习是很好的铺垫。因此,针对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材知识点内容,笔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看”的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看图,在看懂、看好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强化“做”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word中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进行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文档中插入各种不同的对象,如图片、艺术字等,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感受使用word软件制作精美电子贺卡的强大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电子贺卡的制作,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在word中综合文字、图片等处理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4.行为与创新目标。“看”已有的范例作品,“解”作品的构成要素,“做”自己的特色作品。通过观察,在色彩搭配、文字设计以及版面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三、教学缩影

1.欣赏传统节日Logo图标

首先,课前呈现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Logo综合图标,让学生观察。

师:请大家猜一下上面的标志分别代表的是什么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学生讨论)

生: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

师:大家过节的时候通常是以何种方式送出自己的祝福的呢?

生:发短信、寄贺卡、打电话……

师:遇到喜庆日子或节日的时候,同学之间通常会赠送贺卡,你送过吗?你送的贺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

师:电子贺卡在节日中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作用,是电话、短信、信函等无法替代的。它可以集图片、文字、声音等于一体,给亲朋好友以心灵的触动。(学生上网欣赏节日的漂亮贺卡)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忆中国传统节日,欣赏优秀的电子贺卡,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纸质贺卡变电子贺卡

师:中纪委发布的《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刷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节假日期间,严禁一些地方和单位用公款大量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该通知的发布也昭示了电子贺卡即将成为节假日承载祝福的工具。那么,如何将纸质贺卡转化为电子贺卡呢?(学生互相讨论)

师:思考一下,贺卡的构成要素?

生:图片、文字祝福语……(学生讨论)

师:通常电子贺卡由文字和图片组成(也可以添加声音),文字包括祝福语、收件人等,图片需要醒目,能够表征该节日具有的特殊内涵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几张漂亮的纸质贺卡, 归纳总结构成电子贺卡的基本元素,为接下来设计贺卡奠定基础。)

3.电子贺卡的构思与设计

(1)确定制作贺卡主题

选择制作元旦贺卡还是圣诞贺卡,主题不同构思当然也不同。同时考虑到阅读对象的不同,该如何立意才能更好地表达你的祝福?

例如:以“马年贺卡为例”,为了让贺卡更标新立异,针对不用的阅读对象:如青年人或老年人等,可以选用“马”字的不同字体形式,如图3所示。每个人发现美、解读美的能力不同,他们内心对于“马年”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用各种文字符号的时候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字体)

师:欣赏完优秀的电子贺卡,想一想在设计马年贺卡的时候,除了想到“马”字以外,还有其他的元素吗?(学生回答)

师:图片是一种符号,既然是符号,那么我们就来一起解读一下符号的构成要素。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解读图像的基本构成元素,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图。)

上面图片大致包括五大元素。大部分同学都能“看见”前三个元素,然而部分同学“看不懂”后面的元素。如:“蝴蝶结” 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山、树”象征中国大好河山,是一种壮丽的景象。

(2)搜索制作贺卡所需元素

学生上网搜索关于马年或圣诞的相关素材。在搜索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图、看图、解读,提醒学生所选图片是否有一定的内涵,能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搜索素材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看筛选素材,提取可利用的元素即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

(3)分组合作完成手绘图样

教师根据平日上课的表现将学生分组,根据提供的参考样章图进行电子贺卡版式的手绘环节。(提示:生活中我们发现电子贺卡大致有横版和竖版两种版式。)确定版式后,根据前面欣赏的作品进行文字和图片的创新布局。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检验学生是否看懂、看好,同时参考范例作品进行作品的再创作。)

4.电子贺卡的制作与修改

根据前面对于word软件相关理论的学习,设计任务一:元旦(马年)贺卡的制作;任务二:圣诞贺卡的制作。学生可以二选一进行电子贺卡的制作。

设计要求:对提供的半成品进行再设计及进一步的加工,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解读范例贺卡中有代表意义的元素,从而在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中有所创新。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半成品,然后让学生先模仿优秀的作品进行创作,其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为独立设计奠定基础。)

5.作品展示交流及评价反馈

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学生作品(挑选两名学生作品),分别展示元旦贺卡和圣诞贺卡一份。邀请作者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步骤,请其他学生点评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修改意见。师生共同总结贺卡设计的步骤与方法,鼓励学生多模仿,了解设计的知识、思路、方法,为自主设计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四、教学反思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所说“看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好”, “看见”只是见到事物的表象,“看懂”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看懂范例图片才能创作出更出彩的作品。

下面笔者将从看图、解图和构图三个角度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1.引导学生看图,建构知识

首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图标,启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自己去探索贺卡的组成要素有哪些,也就是引导学生去看图。同时,这也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对于看图,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略谈一二,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与生俱来具备看的能力了,但是看懂、看好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正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在教学生进行贺卡制作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只是注重形而下的东西,如操作技能等,而忽视了形而上的东西,如视觉素养的提升,以致于在作品创作中无法将各种元素进行深度融合。

2.帮助学生解图,解构知识

看图的环节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来解读优秀作品。然而,在解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又涉及到知识解构的过程,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什么(what)、怎么做(how)和为什么(why)。

学会解图应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暗示学生,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根据欣赏的作品去设计贺卡的版面以及颜色的搭配等,而不是教师直接分析给出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后面作品的再创作。

3.教会学生构图,内化知识

信息技术课堂之上学生不应该单纯地为了学习一个操作而反复机械地训练。在学生读图、教师帮助解图的基础上,是不是就能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呢?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谈到的中学生视觉素养问题。笔者认为“做好”的前提是要“看好”,眼睛是心灵的桥梁,要想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己有,就必须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将学生在进行贺卡制作过程中视觉素养的培养归结为图5所示。

本节课从整体设计来看,预设目标已完成,学生基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自选任务,但本节课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对于图像的解图还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其内涵等等。因此,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教师也必须面对教学内容视觉化的新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功。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聂黎生.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8(2).

[3]丁卫泽.基于视觉文本的课堂教学与视觉素养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