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该教给学生点什么
2015-09-10洪秀善
洪秀善
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淡雅朦胧、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其中有很多值得品鉴的地方,诸如写景的方法、情景交融的意境、修辞的妙用等等。可是这些知识点在教学中往往被直接生硬地点出,学生缺少通过语言品味形成语感的具体过程,难以形成品味语言的技巧,更不能通过这种技巧再进一步形成鉴赏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将语言品味落到实处,要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品味语言可抓住的“知识点”“语言点”,让学生有“路”可走,有“技”可循。笔者以为要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必须探讨语言的以下三个层次。
一、欣赏语言的浅层
我们先看课堂上品析最用力的这一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段话主要是描写月下的荷塘,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叠词,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写出了荷叶的高挺层叠,荷花的美丽娇羞,荷香的似有若无,荷波的瞬间闪动。从语言的最直观层面,感受到作者巧妙运用叠词和修辞来写景状物,我们都会把这些最直观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是从浅层进行语言品味。
可是这只是语文知识,并不一定让学生直观地体味到这一段到底写出了怎样的美景,语言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其独特韵味到底是什么,所以还必须进入到语言深层。
二、品味语言的深层
这段话可品味之处还在于:
1.修饰语的搭配
这段话中,几乎每种事物前面都有修饰语:荷塘是“曲曲折折的”,叶子是“田田的”、 “亭亭的”、 “层层的”,明珠是“一粒粒的”,清香是“缕缕的”,连叶子的挨着也是“密密地”……这些修饰语显然是叠词,大量的叠词再现了景物的情状,让人身临其境。更为重要的,叠词使文本呈现韵律特点,节奏明快短促,配合上其他景物的描绘及句式的长短,形成一种高低徐疾、婉转低回的效果,读之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这里的修饰语除了叠词以外,还有大量的表示色彩的词,如“白”花、“碧”天、“明”珠、“凝碧”。作者通过色彩的浓淡描绘仿佛向我们展现的是夜的背景上浓淡有致,冷暖并用,缤纷多姿的一幅画。但这幅画不是一般的平面化的画,它有曲曲折折整体的立体效果,又有叶子背景与花朵聚焦的相互映衬,众多各具特点的修饰语限定的景物使整幅画图呈现立体的建筑美特点。
2. 某些不太直观的手法
这一段的景物本来是静态的,但是,荷叶荷花都具有人的情态。荷叶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是舞女旋转中裙子呈现的状态,是动态的;而荷花呈现的情态与荷叶的动态也惊人的一致,这里荷叶荷花的描绘似乎暗含一种动静相宜的特点,体现和谐的画面。更妙的是,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通过叶子与花闪电般的颤动产生的,连这么微弱的似有若无的香气,作者都捕捉到了,这不恰是在极其宁静的环境里才能做到的么?此处作者巧妙地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将此地宁静宜人,优雅可亲的荷塘环境呈现出来,仅仅关注通感的修辞是发现不了这一点的。映衬手法的暗用,使得荷塘不仅呈现出外在的形态美,更能体现出作者欣喜于宁静的内心境界美,如果没有深层的语言品味,很难体会到这种境界。
三、探索语言的隐层
上述两点,我们都还能从作者的客观描述中找寻踪迹,但是,这篇文章绝不仅仅要给我们呈现他看到的美景,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作者难以言传的内心感情。语言本来就是情感传达的媒介,问题是,很多情感的表达不是直露的,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或者隐藏在作者物象及情景之中。《荷塘月色》大家公认的一点是表达淡淡的哀愁,虽然有短暂的淡淡的喜悦,但哀愁的情绪弥漫全篇。那么这种淡淡的忧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开篇的“不宁静”已经将情感定调了,这一点写得较直露。但文中能够表现这种情绪的还有很多隐藏较深的地方,我们要深入语言的隐层才能品味到。
首先看“满月”,月的修饰语很简单,就一个字“满”,满月意味着月光的明亮,如果不是满月,作者就不会看到荷塘里高低的荷叶,各具情态的荷花,斑驳的树影;更看不到凝碧的波痕,浮起的青雾;不会感觉荷塘像笼着轻纱。满月造就了荷塘及周围素雅和梦幻般的氛围。这种氛围引人遐思,作者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走着走着想到江南采莲曲,想到很多。有所想,有所思恰恰是内心不宁静的表现,满月这一特殊的物象关涉全篇。
况且,作者开篇就说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本来日日走过,并未有什么发现,今天是满月,他内心中对这种满月朗照的情景是有所期盼的,可是月光在他感受起来却是“淡淡的”、“苍茫的”,这明显是情感的淡淡忧伤投射出来的,所以他的感受是朦胧的,是说不出的一种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情绪。
不仅是月光,其他的物象如路灯光是没精打采的渴睡人的眼;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热闹着自己的热闹。路灯也好,蝉声、蛙声也罢,日日如此,可是在朱自清的笔下都带上了一种情绪,从这些极不起眼的物象和它们独特的修饰语、陈述语中,我们似乎窥见了一位一心想着寻找内心宁静的人,却怎么也宁静不下来的淡淡的忧愁。
对于本文的语言品味,远不止上述这些,朱自清自己说:“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我们就是要带领学生品出这种惊异之处,在众多的品味中慢慢形成语感,进而培养一定的语言鉴赏力。这才是真正交给学生一点本领!
(作者单位:温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