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乡在哪里
2015-09-10川子
川子
一次,我们一家三口乘火车远行,同车的一位老人问我们:“你们是哪里人呀?”我和女儿同时作了回答,但答案却迥异,我说“河北”,女儿说“北京”。我和老公尴尬相视一笑。尽管我和老公是典型的“家乡控”,一年中的节假日: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几乎都是同一主题“带孩子回老家”,可如此用心的嫁接并没有让女儿把我们的老家看作是她的家乡。看来,她对家乡的理解在汉语大词典里,在她所填的表格“籍贯”一栏里,而我们却是根植在心里。
这又怎么能怪她呢?
家乡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现实情感的复合体,几千年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乡土观念曾深深根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于是有了古代官员对告老还乡、归田园居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有了游子们落叶归根的深厚情结;有了文人骚客“日暮乡关何处是”式的乡愁;有了亿万百姓故土难离的悲欢离合,有了人们舌尖上独特的乡土味蕾……是啊,家乡离不开它的田园山水、祖辈父母和手足亲情、乡邻乡音、童年伙伴、乡土美味。可对于这个城市化如此快且把迁徙往来作为家常便饭的时代来说,真得很难让孩子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稳定的家乡观。
因此,对于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孩子们来说,有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家乡并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新一代有新一代的生活和情感,为何非要有淡淡的乡愁来牵绊?为何非要把他们的根归于某乡土的一隅?因此,带孩子认识和亲近父母的家乡,其意义在于:通过和孩子一起观览家乡的点滴变化、倾听我们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这会让孩子变得更理解、接受和认同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感及行为,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亲子方式!同时,当我们把最熟知的家乡作为让孩子观世界和体验地域文化的窗口时,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孩子与自身生活环境乃至国家的情感距离,实际上这已超越了一厢情愿的寻根意义。
未来,孩子的生活范围会更广阔更丰富,当某一天,他离开生养他的国度到另一种文化氛围里生活时,相信,那时他一定会说,我的家乡是中国!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