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波萦梦话乌镇

2015-09-10赖声羽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43期
关键词:乌镇戏剧

赖声羽

江南水乡虽然很多,但保存完好的很少。因双桥而闻名的周庄房屋失修,且多由贩卖便宜纪念品的商铺接管,古今交错,鱼龙混杂。最负盛名的水乡苏州在“现代化”口号之下,老房子拆了,运河填平了,市中心改成美国郊区式的商场。

有鉴于此,从事乌镇旅游规划的陈向宏以记忆中的乌镇为凭,在安排居民搬迁后,有系统地埋藏水电管线,并用旧的石头和木材翻修房屋和马路,恢复乌镇旧观,而后让好的商铺、餐馆、酒店业者迁入,成为原汁原味,而生活功能良好的江南水乡。

此地有纵横的河流、拱形的石桥,迤逦的古驳岸;有廊棚、水阁、园林、池塘;有明清时期的宝塔、戏台、寺庙、大宅院和书院。原来属于小镇的产业也完好如初,如茶楼、丝绸店、绣鞋店、印花布店、雕坊、陶艺坊、爆米花贩、街头杂技、养鹭鸶的渔夫、以及各种乌镇小吃,如姑嫂饼、萝卜丝饼、青团、汪刺鱼和油炸臭豆腐。

走到石桥上,浏览小桥流水,深巷老宅,廊街岸柳,一切仿佛在水雾编织的梦里。此时,来自城市的人可以放慢脚步,感受 “从容” 的滋味,可以找寻灵气,还可以穿梭在时光隧道,体验另一个年代的生活情调。什么是 “石库门”和 “月洞门”? 什么是 “提灯走桥”?什么是 “宽不盈丈”的小街? 词人为什么说:“庭院深深深几许”? 什么是诗话经常提到的 “神韵”? 这些谜题可以得到解答。

乌镇有几十座古桥,而无一雷同,有如长调小令,诉说着水乡的婉约风情。仁济桥和通济桥成直角相邻,不论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在桥洞里窥见另一座桥,桥里有桥,妙趣横生。有一座有回廊长几供遮雨休憩的桥,墙上匾额 “雨读桥”,题写古人晴耕雨读的闲情逸致。还有一座布满青苔的小石桥,横架水面通往木门半掩的小屋,有一种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条”的世事苍茫之感。

乌镇的丰富不仅在外观的多样化, 也在结构的复杂。众多河流、水巷、石板桥、拱桥、大街、小巷,有如迷宫。 游客徘徊路口,茫然不知方向,最后向商铺老板问路,屡见不鲜,看似恼人,实则是契机。现代文明虽进步,但生活常流于形式, 因循故习,陈陈相因, 导致人们的倦怠和麻木。 偶尔另辟蹊径, 不落窠臼, 体验迷路的趣味,不亦乐乎?

乌镇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2003年,跨越古今及海峡两岸的连续剧 《似水年华》以乌镇为背景,诉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栅中区有一间酒吧,正以此戏为名。妙在酒吧前流动的水,也流淌着 《似水年华》,是酒吧芳名的写照。冲着连续剧的记忆和多愁善感的名字,这家店每晚宾客如云,有游客酒过三巡后,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流浪的故事,有艺人在演出后把酒庆功,为酒吧平添艺术气息和波希米亚式的情调。店里客人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还有游客坐在酒吧外的廊棚聊天,廊棚外河水潺潺,小船悠悠。

之前,乌镇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传奇。西栅有一座书院, 庭院开阔, 有四方水池, 古木参天, 绿荫匝地。入口有明万历年间的牌坊, 上题 “六朝遗址”, 下题 “梁照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昭明太子即 《文选》赫赫有名的编辑萧统, 沈尚书即李后主词 “沈腰潘鬓消磨”中的沈约, 乌镇人, 南朝的功臣, 中国声韵学的开山祖师。

相传太子幼年十分桀骜,对所有师傅握拳而立,拒不行礼。沈约上前轻抚其手掌,意外收复了他的心。沈约每年回乌镇扫墓,盘桓一个多月,皇帝萧衍怕耽误太子学业,特让太傅带他一同回乡,在乌镇建行宫供他读书,是为 “昭明书院”。《文选》是中国早期珍贵的诗文集,那些辞藻隽美,音韵悠扬的文字,让人想见六朝的繁华绮丽,在唐宋前曾经是中国文学的主流。

沈家在乌镇待了一千多年,西栅中区 “沈家园”,外面虽不起眼,但内有五个大庭,所谓五进。门口石库门当中有两扇木门,推门而进,走过一个厅堂,还可以往里走,走过三个厅堂和三个天井,越往里走越宽敞,最后到达五进。 二楼有卧室,房间多,天井边上还有一间长廊,里面摆了沙发和书桌,窗外能看到窗花、青瓦、和蓝天,是整栋房子最幽静的地方,空间虽小,但视野宽广,以前应有学子在这里凭窗读书和梦想未来。

流连在深巷大宅,一个人的思绪可以穿过岁月,到达另一个年代。这里不是寻常百姓家, 房间多, 楼厅宽大, 气宇轩昂, 所谓大宅院。以前有精雕细刻的栋梁, 在每一个庭院进口有气势辉宏的匾额, 有老爷和少爷, 有奴婢进出递茶送水。春节拜年, 冬至祭祖, 端午吃粽, 中秋赏月, 亲友相聚, 笑语晏晏, 热闹非凡 ……

重建古镇的梦想成真,陈主任有另一个梦想,那就是效法爱丁堡和雅维农,在乌镇举办戏剧节。2011年起,他和赖声川、黄磊、姚仁喜联手规划,在景区入口处兴建一座大剧院和整修三栋旧的剧院,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剧团来镇上演出。

2013 年春天,一趟文化之旅、美学之旅和时光之旅启程。原本平静的小镇霎时热闹哄哄,大小剧院门口聚积了等着看戏的人群,《鲸鱼的骸骨》、《铁轨之舞》、《高跷上的华尔兹》、《墙壁里的精灵》,一些世界级的演出给人的印象是那么地陌生,又那么有吸引力。户外有舞蹈家和杂技演员在街头演出,行人围观凉亭内演练台词的演员,螳螂人、大面人、水族人出笼了,爆米花贩在游客面前引爆,养鹭鸶的渔夫停泊在演出小广场边上,是戏迷,也是戏码。

观众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千里迢迢从四川沔阳和哈尔滨而来,有的待几天,有的只为看一场戏,还有人买不到票,却没有扫兴,开演后在剧院门口仰首踱步,神似 《李白行吟》,陶醉在节的气氛里。

新的剧院以最美丽的姿态亮相。它的并蒂莲花造型有佛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联想,外墙由高矮不同的莲花围拢而成,片片花瓣层层相连,从左到右,像徐徐开启的折扇,又像水面的波纹,余波荡漾。花瓣当中的玻璃窗取意园林的冰裂纹门窗,几十扇窗框无一雷同,材料来自老房子废弃的木板,怀旧之情和环保意识尽在不言中。入夜后,剧院大堂灯火初上,交错纷乱的褐色木条和乳黄色灯光相映成趣,既纯朴,又雅致。

大剧院的首演 《如梦之梦》,采用环绕型舞台,情节围绕坐在四个舞台中间的观众而展开,演员和工作人员比现场观众还多。在表面上,它描述一名上海酒家女,飘洋过海到法国当伯爵夫人,后来却又和伯爵离异,过着平凡的生活,实际上在探讨人的前世今生、陌生人之间的微妙缘分和生命如梦的特质。

作为首演,这出戏似乎有寓意,除了首场演出的剧名,《如梦》是遍布整个节的氛围。在疑真似幻的古镇看戏,剧院内的场景、故事和人物如梦如幻,剧院外的水乡风光也如梦如幻。许许多多的梦交错重叠,层层相随。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如梦,人生如梦,水乡如梦,梦境不断,梦醒之后,依旧在梦中。

区区小镇,离城市也不远,却有如此大的魅力! 很多观众和工作人员虽结束了在小镇的留宿,返回城市,并恢复了平时生活,但依旧恍如梦里。

《物理学家》:全新阐释迪伦马特

除了李建军的《飞向天空的人》之外,今年乌镇戏剧节另一部开幕大戏是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代表作品,荒诞怪异、扑朔迷离。导演赫伯特·弗里茨是当今欧洲剧坛才华横溢的著名戏剧导演,他将迪伦马特的原著赋予了崭新的含义。

《惊奇山谷》:大师驾临

本届乌镇戏剧节荣誉主席、世界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九十岁高龄的他与来自法国北方剧院的优秀戏剧艺术家们带来的最新力作,这部质感独特的戏剧作品创意来自著名诗人法里德的神秘史诗《鸟的会议》,将彼得·布鲁克的戏剧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公牛》:一头“公牛”冲进拳击场

英国编剧Mike Bartlett的作品,今年刚刚获得奥利弗奖杰出贡献奖。这次中文版导演是陈明昊,2013年获得首届乌镇戏剧节青赛单元最佳戏剧大奖之后,陈明昊把全部奖金投入了《公牛》的创作中。啤酒、摇滚乐、拳击台,悲催的小职员像绝望的公牛一样横冲直撞……

《杂音》:耳朵的盛宴

《杂音》是康赫的最新戏剧作品,以声音作为舞台实验的重要表达,而创作者、表演者、观众在这部作品中都是声音的参与者,也是声音的接收者。“如果我们还需要修行的话,我们的修行将从面对杂音开始。” 康赫如是说。

《孤儿》:肢体的悲剧

来自香港的肢体戏剧导演黄俊达将中国传统名作《赵氏孤儿》改编为极具实验色彩的肢体戏剧,没有布景道具和华丽服装,只有一群来自不同城市的演员。单纯用身体说故事,用汗水代替血,呈现血腥屠戮、人性矛盾,没有现实主义的鲜血杀戮,却同样令人可怖。

猜你喜欢

乌镇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乌镇游记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乌镇水乡
戏剧类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