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2015-09-10祖国蕾
祖国蕾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主要渠道。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和创造的起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着提问流于形式、提问问题过难、提问没有针对性等现象,故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原则 方法 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体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一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便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提问的提问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明确的提问。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过: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必须采取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问题提出后,适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微停数秒,往往又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外,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角度,提炼一下提问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又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也是不少老师一直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和谐中带着活跃的课堂。如一节练习课,之前就是一条一条地做,发现气氛完全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学生根本就不想听。一年级的学生哪是那样的情形呢?在后来的课上,一开始,我就说:“今天,我们要来一次大闯关。一共有8关。你们有信心吗?我来看看今天哪些小朋友能够一直闯到最后,成为胜利者。”学生就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外,更需要用教学行为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五、做“有效”教师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也应该有大概的范围,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足可强化提问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及时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维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至关重要。我们教学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永不停。
参考文献:
[1]阙建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03).
[2]杨世联.例题教学中的“变脸”艺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