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联系 融会贯通

2015-09-10朱雪莲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间隔种树平均分

朱雪莲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总是想“这道题老师有没有教过?没有教过,那么我不会做”。面对新困难,学生往往会选择放弃而不会尝试解决。而事实上,学生作出这种选择常常是因为教师的教学不当造成的,或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本源,无法使知识较好地与生活实际结合。对此,笔者以特级教师俞正强教学的“植树问题”为例来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易懂,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片段】

下面是俞老师教学的“植树问题”片段。

课前板书:

20米路,每5米分一段,一共分几段?

20米路,每5米种一棵树,一共可种几棵?

1.平均分引入

师:读第1题,小朋友们会做吗?有没有不会做的?怎么做?

生:20÷5=4。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是5米分一段。(师画线段图)

生:因为是平均分。

师:求段数,用除法,这是一个求平均分的问题。

2.问题展开

师:读一读第2题,这是个种树问题,你会做吗?

生:20÷5=4。

生:20÷5+1=5(棵)。

师:你同意哪个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生:应该是5棵,开头也要种一棵,所以是5棵。

生:4个间隔种5棵树。

生:除非一头不种是4棵。

师:(画图)从0米开始就种一棵,一棵一棵往下种,一共种了5棵树。

3.沟通对比

师:这两道题像不像?像在哪里?

生:都是20÷5=4。

生:都是用除法计算,而且数字相同。

师:为什么都用除法做?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不一样的地方是第1题只要一个算式,第2题要两个算式,都是4段,为什么种树要加1?

生:因为有4个间隔,两端都要种。

生:棵数比间隔数要多1。

师:我们把以前学的植树问题先忘了好不好?而平均分分出什么来?种树是种在哪里?

生:平均分分出段,种树是种在点上,点数比段数多1。

师:我们在数学上学到了平均分,而生活中园林工人种树是种在了点上,点数比段数要多1。

师:除了种树,植树工人把树种在点上,还有什么人也把什么放在点上?

生:路牌、路灯、挂灯笼、锯木头……

师:这样的事情多不多?(指着第1题)这是数学问题。(指着第2题)这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延伸拓展

师:有个小朋友领了5棵树去种,发现这头有房子,你怎么办?

生:一头有房子就不种,还剩1棵,还给老师。

师:还有个小朋友去种树,种好后把2棵树还给我,你猜是怎么回事?

生:两头都被房子挡住了。

师:一头种一头不种,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相同,两头都不种,树的棵数就是间隔数减1,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种5棵,要看路的具体情况。

【教学反思】

俞老师的课,数学与育人浑然一体。听完俞老师的“植树问题”教学,很是震撼,也一下子打开了我的心结,为什么学生害怕解决新的问题?原来教学中缺少像俞老师那样的体会学以致用的课。俞老师在课中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与应用的关系。

俞老师通过“一共分成几段”和“一共种了几棵”这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看到了植树问题不过是除法运算的应用而已。而笔者在教学“植树问题”时,会先给学生很多概念,如段数、间隔数、棵数,再来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着归纳总结“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相应的计算公式,试图通过建立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此,学生感觉到“植树问题”是独立于平时所学的数学之外的,概念众多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学生干脆减少思维过程,通过死记硬背公式来应付。而俞老师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平时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把知识的结构脉络连成一体,打通气脉。“植树问题”的知识源头在平均分即除法运算。如下图:

在这一节课上,俞老师让学生两次体会了“学”与“用”的关联。第一次,由平均分引入,体会分段问题这是以前所学的除法,而植树问题是除法运算的应用,所不同的是除法分成了段,而植树问题是种在点上。第二次,由植树问题的一般情况再应用到特殊类型。棵数等于段数加1是植树问题的“宗”,其余两种情况只是它的应用而已。在“宗”的基础上减1、减2即可。整节课俞老师让学生体会到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学和用不但相关联,而且学和用有差距,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时教师会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笨,没有讲到过的类型题学生就不会做,或者问题稍微拐个弯儿学生就不会做。或许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自己有没有明白知识的渊源,教学中有没有把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结构系统。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321015)

猜你喜欢

间隔种树平均分
种树
平均分一半
一起来种树
间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
上楼梯的学问
头夹球接力
种树
两种分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