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
2015-09-10张雅琼
张雅琼
摘 要: 学生面对人际压力时,通常会采用一些应对策略缓解压力,有利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国外对初中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这方面研究相对缺乏,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并研究性别、年龄气质、亲子依恋等与其采用的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
关键词: 初中生 人际压力 应对策略
初中三年是个体发展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当初中生的个体需要和他们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出现不平衡时,就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压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及家长对初中生的学业压力更为关注,忽视人际压力对初中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初中生面对人际压力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他们对情绪的调节及采用何种策略更好地应对焦虑,缓解压力,使他们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应对策略是青少年精神健康的保护因子。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生明显变化,使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反映到他们的人际领域中,从而使其体验到更多人际压力。自我意识增强,对别人关于自己的评价更敏感,常常导致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感到一直依靠父母、老师等变成一种压力与束缚,希望获得更多独立和自由,希望在家庭生活或社会上取得平等权利与地位,但需要却往往由于自身能力或成人约束与限制而未满足。他们强烈地希望得到认同,这种认同需求若未实现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人际压力。性心理逐渐成熟,使他们经历着朦胧的性与性困惑,体验着与性相关的羞涩、疑惑等强烈情绪,这是他们在与异性交往中感受更多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对异性交往的认识偏差与敏感,再加上周围同伴对异性交往的不识与敏感,更增强他们在与异性交往中的心理压力。所有这些心理发展特点都表明初中生对人际更为关注和敏感,面临的人际压力更多。
关于初中生人际压力及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是人际压力及应对理论研究必要的初始环节,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初中生人际压力及应对策略有一个初步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初中生进行人际压力管理提供依据,进而帮助学生实现人际适应、进行积极人际交往,最终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标。
一、青少年人际应对策略与父母依恋的关系
青少年依恋指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同伴等建立的一种深层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青少年期被“青少年心理学之父”霍尔称为一个“暴风骤雨”的人生阶段。一方面,随着身心逐渐成熟,青少年希望不再依附于父母,但是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父母,因此他们仍需要从父母处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范围扩大,青少年形成了友谊、爱情等新的依恋关系,但由于身心不成熟性,使这种关系不如成人之间那般持久。初中三年是一个人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过渡阶段,个体经历着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也经历着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学业负担过重,师长期望值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异性交往等问题,使许多青少年产生过多的抑郁心境和焦虑情绪。
良好的父母依恋关系为初中生提供了避风港、安全基地,使他们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当个体认为父母很了解自己,并且经常关心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来自这些人的支持,这种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积极探索,常表现出热情、乐观、自信,形成对依恋对象的信任,能较好地应付人际压力。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支持对孩子应对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与初中生采取积极的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密切相关,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价值。针对这些特点,教育工作者应引导他们与依恋对象积极交流与沟通,培养他们对依恋对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人际应对策略与气质的关系
初中生的社会性发展自身特征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气质作为人社会化的内在依据之一,能为初中生社会行为个体差异提供解释;气质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人际交往是互动的,会受到各自气质特征的影响。而气质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使他在与不同人的交往方式、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不同气质类型的初中生分别在压抑、认知调整、反抗、求助和远离策略的使用上差异非常显著。
气质是具有遗传性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点,气质奠定了行为方式的基础,并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初中生的行为方式。不同气质的初中生面对人际压力时采用的应对策略不同。
三、青少年人际应对策略与年龄的关系
初一学生的社会自我发展水平较高,自我意识还没那么强,更易向成人寻求帮助;另外,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人际环境,十分希望自己能很快融入这个环境,所以,更容易采取较多积极或消极人际应对策略缓解或消除人际压力。到了初二,学生的社会自我发展有所降低,人际适应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再加上处于青春发育关键期,身心急剧发展的失调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冲突,使他们不知该如何应对,自我意识、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加强,使他们不愿向周围人寻求帮助,所以,他们对人际压力做出较少的应对,初二成了初中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教育的关键期,关于中学生应对策略的研究是一致的。之后随着心理发展逐步稳定和成熟,人际适应性和社会自我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初中生选择和使用的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开始增多。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应对策略的类型数量逐渐增加。
四、青少年人际应对策略与性别的关系
初中生使用的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突出显现在“反抗”策略的使用上,男生面对人际压力时,使用反抗策略明显多于女生。一项对东西方6种文化中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背景中均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反抗策略;13-18岁青少年中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攻击策略。初中生使用的人際压力应对策略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身心发展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男女在体格上的差异更明显,男生更为强壮,因此他们更多采取反抗策略;另外,男生的独立和反叛意识相对女生来说更强,所以他们更容易采取反抗策略。二是角色社会化的差异。在我国文化背景中,往往期望男生独立、强大和敢作敢为,而期望女生温顺、听话和合作,因此,女生更多采用压抑、沟通、远离策略,而男生更多采取反抗策略。
五、青少年人际应对策略与是否独生子女的关系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采用的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在压抑、认知调整、反抗、求助、转移策略的使用上差异非常显著。在沟通、幻想和远离策略的使用上,差异不显著。一般来说,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处在相对民主的家庭氛围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到更多关爱和期望,其意见和建议能受到一定的尊重,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愿望一般能实现。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较好,在生活中自然形成一种优越意识,也有能力承担冒险带来的一定代价,独生子女一般不会为此造成的损失受到过多指责,这些都造成独生子女面对人际压力时比非独生子女更多地使用反抗策略。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从小就要学会分享,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和经验相对来说比独生子女多,因而面对人际压力时,较多会采用压抑、认知调整、求助策略。
初中生的性别、年龄、气质、依恋与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都影响着初中生的人际压力应对策略。良好的亲子关系常常给予初中生心理上的温暖和安全感,有利于形成高自尊、自信,并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缓解初中生的抑郁。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重视给孩子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与和谐的成长氛围,通过相互信任、沟通交流和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改善,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