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学历史导言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互动联系

2015-09-10郑燕华

考试周刊 2015年58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郑燕华

摘    要: 历史导言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但由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局限性,教材的相对稳定性等原因,学生在充分满足自己对历史的兴趣、爱好,及时地、大量地掌握新的历史科研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等方面都受到限制,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搞好导言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教学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导言知识及课内知识的理解。本文就新旧教材中导言课的不同,谈谈初中历史导言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的互动联系。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言教学    课外活动    互动联系

一、在导言教学中加强课外活动

汤因比说:“历史就是一张海图,有胆量的人能够利用它辨认暗礁,在风浪中勇往直前。”可见学习历史的关键在于一个“用”字。在经过两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之后的中国,开始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地追赶世界现代化浪潮。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个展示智慧、张扬个性、提高效率、追求公平和倡导道德的时代。而历史教学则应培养一代富有理性,具备宽容精神和能把个人价值和民族利益相统一的新青年,这就首先要使学生领悟到“明确的学习目的,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是构成学习最主要的内部动力,即“动机、兴趣、注意”是构成学习最主要的内部动力,即“动机、兴趣、注意”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

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明确指出了注意的重要性。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来源于兴趣(被吸引),而有意注意则来源于动机(认为其重要、有用)。如何将动机、兴趣、注意这六个字落实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导言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那就像一部优秀的电影,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其目的在于把刚刚入场的观众迅速带入充满艺术魅力的殿堂,而历史教学中精彩的导言,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导言可分为三种,即导言课、阶段导言和导入新课,下面介绍导言课和导入新课。针对教材变化重点介绍阶段导言(单元导言)。

(一)导言课

导言课就是“开宗明义”的一课,一般是指学习历史的第一课。

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一堂好的导言课,可以影响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可以一年,因此,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

一般来说导言课中,教师有四项任务:第一,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概念。第二,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动机。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具体提出学习要求。

(二)导入新课

每节课开始时的导入新课可以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所以导入新课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而导入新课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如:设问导入;诗句、名言导入;图片导入。

(三)阶段导言

阶段导言又称“综观型导言”,是在讲述新课内容前,对某一大的历史阶段的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综合概括,其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阶段导言在新的中学历史课改教材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翻开新的初中历史课改教科书,大家可以发现,课改书同以往旧的教科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编写,且每单元的第一页是导言,其色彩不同于其他页,这能很好地引起初中生的注意。

其次,他用简短的字眼高度概括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如近代历史(即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言总标题写道: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很明显地点明这一单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围绕两个问题:(1)列强侵略中国(屈辱史),(2)中国人民的抗争(抗争史),这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理解首先有一个大方向,同时使学生很想探究列强到底是怎样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到底是怎样反抗外来侵略。

第三,在大的标题下,还有一段简短的导言,介绍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四,新课改教材中的导言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附有插图,这是以往教科书所没有的。还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导言下面的插图是残破不堪的圆明园一角。在讲到这一单元导言时,这一幅图是不可不讲,那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讲课时可以以设问来提:图中是什么地方?它为什么残破不堪?在学生好奇心下我们可以作简单介绍。但由于时间有限,若要把这幅画的历史讲清,那么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就无法上完,这就无法完成课时任务。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我建议大家上网查,在课外搞了一个历史竞赛。通过上网、竞赛,学生对圆明园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新教材中的导言教学我认识到课外实践、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历史课程讲述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那么很多内容就很浅显地写在课本上,比如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它不像数、理、化需要学生思考、练习、答题,很多答案不是简单地写在课本上,而要通过学生的理性思考才能得出来,因此历史课很容易被上成死板的教条课: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强课外活動,它可以有效弥补导言教学的不足。特别是,智力活动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新课程中的导言教学更是简练、概过强课外活动,它可以有效弥补导言教学的不足。

新时期历史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最根本的一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教学实践,我就发现生性活泼的中学生对表演节目特别感兴趣,每次听说要表演节目,个个都生龙活虎、跃跃欲试,那么历史课和导言教学所讲的一个个故事,我就改编成剧目,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学生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心灵和天真、活泼的表演特性演绎那爱憎分明的历史故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兴趣中进行学习,学生通过特定有趣的情节吸收了历史信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运用确实收到了较好成效。

比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这一导言教学时,我结合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和第17课郑成功收复台湾,组织学生开展了历史剧。学生将郑成功率领的郑氏集团军与荷兰殖民者之间的合战用历史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该剧共分荷兰侵台、郑成功收台、开发宝岛、心系祖国等多个角色。学生在课上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郑成功收台的战争场面生动地表演出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过程生动有趣。戏剧的编写、排练、服装准备和配乐都由学生完成,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潜在才能,无论是表演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兴趣。学生表演后,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郑成功收台的原因和历史意等问题,使学生对史实有生动感受之后,上升为理性知识。这种教学策略一改以往学生受压抑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使学生得到成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从中学会平等交往、互相尊敬、互相学习,在交往的同时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许多内在潜质。

二、从课外活动中加深对导言教学的理解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中共中央1999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专门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另外教育部教基[2002]3号文件明确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中学历史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刚好符合这种要求。

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多种多样,各种课外历史教学活动又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常采用的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有:

(一)参观

参观活动一般有参观历史博物馆、有关历史内容的展览会、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等。参观的性质则有学习性的和复习性的。

在我国,每个大城市里都有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及历史人物纪念馆等。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地的分布也很广,数量也很多。这些,为我们的参观活动提供了便利。比如,我所在漳州市有一处比较著名革命遗址:漳州红楼,这是1931年毛泽东率红军攻入漳州后的住所,在这里保存了当年毛泽东用过的衣被,以及红军攻入漳州所用的武器和当年的照片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每年讲到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的土地革命时期,我都会带学生参观红楼,并要求他们写心得。

学生在参观活动中,更加具体地了解和观察历史,更加直接地接触历史的环境。参观扩大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感到历史知识并不那么陌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报告会

举行历史专题报告会,可以配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国内外形势进行。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单元时,我举行了一个《介绍五四运动》的报告会,加深了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理解。

(三)观看电影、戏剧

电影、戏剧是视听艺术,直观性强,学生容易接受,在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诸形式中,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使学生看到活动中的历史人物和进行中的历史事件;而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片和戏剧,却可以使学生看到生动的活的画面。比如每年的暑假都有播放四大名著的影片,那么初一年暑假前我一般都布置學生回去看《三国演义》,下学期初在举行观后感辩论会,教师总结,纠正电视中与史实不相符合的地方,增进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明确历史科学与影视艺术的不同。

(四)阅读

阅读一些历史课外读物、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如课外读物包括历史小丛书《三十六计》,历史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成语故事》,历史人物传记如《李大钊传》等,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应注意与课内学习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忽视历史课的正常学习。

(五)编辑墙报

编辑历史墙报是一项经常性的校内活动且我校每三周都有板报评比,并且每两周各备课组有一个墙报,因此我充分利用现有阵地,组织学生自己去收集历史材料,如新学年开始不久是国庆节,我就布置各班学生查找国庆的图片、资料,并进行出板报、墙报,再由学校进行评比、公布名次。这一方面调动各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广泛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推动历史教学活动。

(六)开展历史竞赛

开展历史竞赛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成绩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动机的激奋水平有直接关系,而竞赛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良方,因此,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竞赛。如八年级下(中国历史)中有关“民族工作”这一单元,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有许多灿烂文化、民俗特色,因此我在讲述此内容时以竞赛方式举行,把一个班分成四组,以组为单位,答题分必答题和抢答题、附加题。必答题主要是课文中的知识点,抢答题是在课文基础上有所加深,而附加题则要看学生的知识面。在答题中,每组都想争第一,因此平常不爱上课的学生积极性也很高。竞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在这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办壁报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总之要把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上引发的感情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历史的反思、理论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深化导言教学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新一轮课改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把导言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历史课外活动有效弥补了导言教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不拘泥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课外实际活动,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地学历史到喜欢历史,学会历史,学到课堂上学不会的知识。所以历史课外活动不仅要开展,而且要开得丰富多彩,它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7,172.

[2]王斯德.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王斯德.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中国历史1-4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类作文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