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015-09-10杜强
杜强
摘 要: 身体是进行一切活动的本钱,对于学生来说身体是学生好好学习的基础,只有拥有强健的身体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到正确的锻炼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方法
小学是学生习惯和能力养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多加引导,使学生在小学就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能力。身体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如果学生的身体不舒服,那么学生就不能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锻炼身体是一件漫长的事情,需要不断坚持和努力,这就要求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不断锻炼。
一、加强教师的体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虽然设有体育课程但是起不到体育课的作用,很多时候都是出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集合下课的时候解散,学生在课堂上并不锻炼的情况。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没有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而且使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乐趣,所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要先从教师抓起,先加强教师的体育意识,让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监督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小学生正处于依赖老师的阶段,小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除了同学就是老师,所以教师的行为习惯和想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一定要自己先重视体育锻炼并在日常生活中将体育运动付诸实践,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经常锻炼身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二、增加体育项目,使学生爱上体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喜欢进行体育锻炼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体育项目少,学生没有感兴趣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交流并了解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给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锻炼。由于是自己喜欢的项目,因此学生也会在锻炼过程中爱上体育,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带着兴趣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教师要多为学生设置一些体育项目,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找出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在自己兴趣的带领下使学生爱上体育,在体育锻炼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体育锻炼中,正确的锻炼方法会影响学生锻炼的安全问题和锻炼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从小学就以正确的方法锻炼。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肌肉拉伤、脚扭伤等情况,这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在运动前使肌肉放开,没有进行准备活动,所以正确的方法很重要。例如,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之前,教师要教给学生准备运动:伸展运动、侧压腿等。在教给学生这些动作的时候,教师要保证学生可以标准地做这些运动,因为只有标准地做好这些准备动作才能取得运动前热身的效果,防止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等情况。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就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而体育锻炼是保证身体强健的有效方式。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和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由身边的事情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五、為学生安排测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体育测试,比如800米或是立定跳远。这样会强制学生进行锻炼并在锻炼过程中让学生体味体育锻炼带来的放松和快乐,而且在在应对体育测试的过程中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的体育测试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安排体育测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项目难度的测定,太难会打击学生进行锻炼的积极性,太容易会使学生失去锻炼机会,所以一定要安排学生可以通过不断锻炼达到要求的测试。
体育锻炼一直会贯穿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正是不断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拥有了强健的身体与充沛的精力去应对学习中的难题。在社会和校园中很多人才都因为身体素质因素不能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并引导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只有通过不断锻炼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获得努力学习的保障和基础。
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一切行为习惯都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锻炼。同时,教师要做好自身工作,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体育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育学习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学校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正阳.论终身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许耀锋.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3]任莲香,尹克丽,李航.学校体育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的战略重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