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语言训练
2015-09-10拉巴普赤
拉巴普赤
摘 要: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语言训练要避免机械、单调、乏味、令人生厌,形式应丰富多彩,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乐此不疲。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经常有一些意外收获。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适应实际识字、写字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就确立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汲取语言精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形式多样,操千曲而后晓声
叶圣陶曾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如果阅读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没有对语言的感知,也没有对文章中情感的体会,这样的阅读过程就必然导致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糊里糊涂得结论的后果。当然,语言训练要避免机械、单调、乏味、令人生厌,形式应丰富多彩,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乐此不疲。
1.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从小处着眼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感情,这种思想或感情更多时候是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贴近文章主旨的。比如,把握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少年鲁迅对“阿长”感情深化发展的过程,必须抓住“阿长”的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最能体现鲁迅的感情,让学生仔细体会、品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充分利用文章留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具体叙述、细致描绘的能力。我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最后设计了这样两道语言训练题:一是想象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对白?他们会谈身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月下美景?用“我说子瞻兄呀”,“我说怀民兄呀”这样的句式表达;二是走近苏轼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并示例:“何必总汲汲于仕途?仕途上开满了美丽的玫瑰,玫瑰上总是长满了刺,倒不如归隐田园,赏月观花自在,何必如此悲伤?”这种设计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不仅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可以使学生情感细腻、文笔生动。
3.紧扣文章本身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语言训练。如我在讲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结合文章语言表达简明清晰,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安排文字的特点,让学生解释物理课本上刚学的“摩擦起电”这一现象,起到学会用一定顺序和简洁语言解释事理的作用。
二、耳濡目染,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每节课除了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外,还应理所当然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雅儒文明的风度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有一些意外收获。语文姓“语”,真正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流淌语文味、书卷味,一节课犹如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下面是《乡愁》教学中的语言片段——
1.激情导入。有关乡愁的诗句太多了。老师说,乡愁是一碗陈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乡愁是一首老歌,每唱一遍,都让人热泪盈眶;乡愁更是一部厚厚的书,每翻一页,都能读到游子心中的梦。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2.情感点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诗人余光中也找到了抒发乡愁的支点,撬起了波涛汹涌般的内心情感。如果这首诗像是一幅油画,那色彩就是乡愁,一层层地加深;如果这首诗是一首歌,那音符就是乡愁,将我们的情感带到最高潮;如果这首诗像一个大海,海浪就是乡愁,一波推着一波,最后掀起的是所有人心中的万丈狂澜。
3.画龙点睛。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舒兰说——月亮,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彭邦桢说——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洛夫说——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请同学们课外再去寻找那永远说不完、说不尽的乡愁,寻找诗人笔下那么多、那么浓的乡愁。同学们,我们不一定能成为诗人,但是老师愿每个同学都能喜欢读诗,拥有一颗诗心,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诗意。
三、开掘拓展,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文本阅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让学生穿行在文本的世界里,深入体味文本的意味、意蕴、意趣,又以语言训练发掘、发散、发展,注重提高语言素养,从而使学生的文本阅读从索然无味变得多滋多味,甚至多有期待,语文课堂因此呈现兴味盎然的局面。结合阅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其实就是感受、积累、运用的过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情感,获得人生启迪,能把文本意义根植到学生心里,促进生命成长。同时,语文教师还有一个神圣使命,那就是以文本为依托,生发语言,积累语言,训练语言。滴水穿石,厚积薄发,只要教师有语言训练的意识,日积月累,就必有成效;只要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淀,出口成章,落笔生花,自然就成为一种可能。
课堂上进行语言训练要注意长期坚持,一课一练,还要求教师及时评价纠正,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积淀。如一位教者结合当前热点问题“汶川大地震”上了一节综合课,课上要求学生写一条发给灾区人名的短信,但没有细化要求,如用排比句的形式,或对偶句的形式,结果学生随意性极强,这样的语言训练几乎没有锤炼语言的过程,有些同学还有病句出现,该老师没能及时指出,只是一味给予肯定。这样的语言训练流于形式,很难起到良好作用。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应该说,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教者有心,总能借助文本找准一个点适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就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