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川赤金山岩画调查报告
2015-09-10孙梦清
孙梦清
摘 要: 2014年10月,甘肃金昌市金川区发现赤金山岩画。作者在文物工作者指导下,对岩画分布情况、数量进行记述和统计,结合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该岩画题材分类、价值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加深对金川及河西走廊早期先民生产生活状况的认识。
关键词: 甘肃金川 赤金山 岩画 调查报告
据2014年10月28日《金昌日报》报道,金昌市、金川区文物工作者在赤金山峡谷发现早期岩画。结合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2015年5月1日至2日,笔者在金昌市文物工作队队长李勇杰指导下,对赤金山岩画进行了实地查踏,并查阅了相关岩画资料、金川历史文物资料,现将田野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金川历史概况
金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境内发现的夹沟、尚家沟、黄毛墩、新华、上高崖子、下高崖子等多处马家窑文化遗存分析,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金川先民就繁衍生息于金川河沿岸,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商、西周时期,金川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金川为月氏(一说为乌孙)牧地。秦汉之际,匈奴逐走月氏,占据河西走廊全境。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二出河西,击败匈奴,陆续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河西地区自此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丝绸之路,修长城、筑障塞,驻军屯戍,移民实边,开发河西。从西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000余年间,金川地区一直为永昌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金昌市成立,将原属永昌县管辖的金川镇、宁远堡公社、双湾公社划归金昌市直辖。1985年金川区成立,金川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二、岩画基本情况
1.概况
赤金山位于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与永昌县水源镇交界地带,因富含赤铁矿石而得名。在赤金山峡谷深处,石头多呈大面积块状,质地坚硬平滑,棱角分明。岩画分布零乱,位置高低不一,最高处距地面10余米,最低处只有1—2米(图1)。经初步统计,已知岩画24组,图案43幅。
图1 赤金山峡谷(局部) 图2 骑马射猎图
图3 二人骑马争战图
2.分类
赤金山岩画按照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狩猎及放牧、争战、动物、人物、符号、其他,共六类。
狩猎及放牧:岩画中的狩猎场面,多以温顺的小型动物为猎取对象,如山羊、大角鹿、梅花鹿等。狩猎工具有弓箭和猎狗(图2),有时还会出现长矛、棍棒等。有些岩画狩猎、放牧无法明辨,但都是当时社会生产的真实写照。
争战:图3之中,二人骑马对峙,一人持戈,一人舞动长戟,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争战场面,成了赤金山岩画的代表图画。
动物:岩画当中的动物,除山羊(图4)之外,还包括梅花鹿(图5)、野驴(图6)等。这些动物资源,表明在上古时期,金川地区水草丰美,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人物:河西走廊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图7画面中的人物,身着长袍,脚穿长靴,头戴尖顶毡帽,腰系长带,与今天河西地区的蒙古族和裕固族服饰很相似。
符号:岩画中还有一些凿刻符号,如“十”字符号(见图8)。具体表达的内涵意义,已无从知晓。
图4 山羊 图5 梅花鹿 图6 野驴
图7 人物 圖8 符号
三、内涵价值分析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早期先民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1.创作动机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信仰与图腾,先民们创作这些岩画是为了寄托某种精神愿望和诉求。先民们绘制某种图案或某种动物,或许是部族的图腾,是他们所信奉的冥冥之中的神灵,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强盛,乃至生生不息。动物图或狩猎图,或许是原始宗教的图谶,祈佑狩猎取得收获。画面中的牛、羊、马、狗等,与先民的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六畜繁衍,生活兴盛。
2.历史价值
赤金山岩画是描绘在崖石上的“史书”,是文字发明以前,金昌先民留给后人的最早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岩画艺术场景,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远古北方游牧民族狩猎、放牧等生产生活境况和乡风习俗;记录了争战、祭祀等部族史实;反映了舞蹈、劳作等日常生活,为研究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提供了翔实而形象的史料。
3.艺术价值
岩画的内容栩栩如生,反映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画像神态逼真,体现了原始艺术的纯朴率真,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杰出画作。在构图方面,岩画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态,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4.民族属性及时代分析
北方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先后居住过西戎、羌、北狄、乌孙、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结合西北民族史研究成果和金昌地区史前文物的特点,李勇杰先生认为赤金山岩画创作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最晚可能到西夏时期。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赤金山岩画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金川河下游地区的“杰作”,是刻写在赤金山崖壁上的金川先民的心灵史。
5.与周边岩画的关系
甘肃是中国北方岩画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河西走廊,降雨量少,人口密度小,岩画保存基本完好,在西北岩画长廊中占有独特地位。1972年发现的嘉峪关黑山岩画,成为河西走廊岩画的优秀代表。近年来,永昌县先后发现牛蛙山岩画、北山岩画、青石头沟岩画、大泉岩画和红羊圈岩画等5处早期岩画,这些岩画大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中,是当时永昌草原植被丰饶、气候温润场景的写照,更是早期永昌先民生活、艺术、宗教、信仰、精神之迹的诠释。此次赤金山岩画的发现,使得金昌岩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成为甘肃岩画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永昌岩画风格相比,金川赤金山岩画的游牧民族风格更加浓郁,画风粗犷浑厚,风格、内容方面更接近内蒙古曼德拉山岩画,因为二者同属阿拉善台地,并且相距不远。
四、结语
赤金山岩画虽然经过了岁月的长久磨蚀,但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却依然神秘诱人。对于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只是初步的简单报告,她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历史信息,还有待文物工作者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揭示。
参考文献:
[1]岳邦湖,等.岩画及墓葬壁画.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2]王雅生.曼德拉山岩画.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金昌市文化出版局.金昌文物.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李勇杰.金川河流域史前文明.陇右文博,2014(1).
附记:本文相关岩画资料、金川文物资料由金昌市文物工作队提供,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