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2015-09-10张芳
张芳
摘 要: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过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本文从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分组学习、师生活动等方面阐述新课改下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 分组学习 师生活动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高中化学中很多实验都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在化学课堂中要善于从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创设情境。例如,在介绍“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展示家中常用的洁厕灵和84消毒液,然后介绍某人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使用时发生中毒事故的案例。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使用,能增强清洁效果吗?为什么会发生中毒事故呢?学生探究: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会产生黄绿色气体。这样学生不仅很容易地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还进一步产生了疑问:氯气是怎样产生的呢?接着顺理成章地沿着原理分析,实验探究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从社会生活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指导社会生活。
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发散性思维。
我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主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介绍铁的化合物知识时,其中关于氢氧化亚铁的性质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如何制备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学生活动:在可溶性亚铁盐溶液中滴入强碱溶液。学生动手操作: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亚铁溶液中。现象:立即产生灰绿色沉淀,久置后变红褐色沉淀。通过现象的观察,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产生疑问:(2)为什么没有白色沉淀?学生小组相互讨论、探究得出:+2价的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3价的铁。教师追问:(3)如何操作才能得到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呢?学生活动:隔绝空气条件下再次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将长滴管插入液面以下慢慢挤出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滴入后还是灰绿色沉淀,久置后变红褐色沉淀。学生各抒己见:①要用新制氯化亚铁溶液;②氢氧化钠溶液溶解了少量氧气;③要将试管中液体液封。学生又一次动手实验:先在试管中加入新制氯化亚铁溶液,再加入苯或汽油,然后将长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以下加入煮沸过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
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在不同层次问题的引领下,既激发了创新意识,调动了积极性,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课堂效果良好。
三、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在不断的研究、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
高中化学的一些知识点,往往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能理解透彻,特别是在重难点的突破上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达到目的。例如在进行钠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组内分工明确,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每组阐述一个实验现象,直到将现象补充完整。教师又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讨论得出结论:钠的密度比水小,故浮在水面上;熔成一个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且与水反应放热使钠熔化;因小球与水接触的部位放出气体,推动钠在水面上运动;溶液滴入酚酞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可知生成了氢氧化钠。学生再次产生疑问: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收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并将其点燃进行验证,经交流讨论后,得出气体是氢气。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突破难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合理的师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一节好的课堂关键在于师生活动的设计,如果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展现学生成功的一面,那么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能给予学生信心和力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师生活动中,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
例如在进行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教學时,教师先给出学校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让学生自学基本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设计学生活动:书写以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3)溴化钾溶液与氯水反应;(4)氢氟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5)醋酸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6)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教师可让不同层次学生上板书写离子方程式,再巡回检查发现问题。
(1)题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写出;(2)题少数学生把碳酸钙拆开,教师可让写对的学生说明不能拆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差溶解性表和熟记规律;(3)题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写出;(4)题部分学生忽略氢氟酸是弱酸拆开;(5)题部分学生在配平和醋酸不能拆上出现问题,可让书写正确的学生说明理由,教师给予鼓励;(6)题多数学生无法动手,弄不清少量氯气先于什么反应,教师提示离子还原性顺序,成绩好的学生立即领悟,并注意到离子浓度的影响。教师可让其说明原因,并板演更正,教师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活动中进行了展示,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充满自信,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整节课顿时活跃起来。
五、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教材中有些重要内容符合减负要求,但讲得太浅。课本是薄了,而知识没有“薄”,不知道这样的知识在高考中怎样测评,把握不住。如阿伏伽德罗定律,必修1课本P14页,“这一规律在19世纪初就已经被发现了”,内容基本不变。如果只了解就行,那么问题不大;如果要测评,则应用能力要有时间培养。选择增加学生练习,增负;选择参考书学习,超纲,无奈。
总之,新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课改中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