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朵永不凋谢的花
2015-09-10漆清晏
漆清晏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众多专家和学者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使其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教育的理念由此产生,并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推广与发展。通过对快乐教育及其实践模式进行探析,旨在推动快乐教育的发展,并促进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建设。
关键词: 快乐教育 实践模式 斯宾塞
最近,河北衡水二中这所因高本科录取率、魔鬼式封闭训练而闻名的学校,由于在教学楼每层都安装了密封的铁栅栏以防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迅速传遍微博,在网上再次火了一把。看到这则消息,我不禁想起之前攀枝花某小学一名女学生因未完成作业而选择跳楼结束生命及最近刚刚发生的我们身边的——扬州花园小学一名11岁男生,因为认为“学生太累,上学太累,活着太累”,在未完成作业后害怕老师责骂而选择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等新闻……
2014年,21世纪教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内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成平原关于2013年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2014年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主要因为压力。2014年,广东疾控中小曾对广州市10所小学全体五、六年级小学生共3000多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3.4%的小学生制订过自杀计划,1.3%的学生有过自杀行为。早在2007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就公布过一份《中学生自杀显效调查分析》,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做了调查,结果触目惊心:中学生每五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2012年,这一课组又公布一次调查结果,两组相比,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增加了几个百分点。近期上海市相关研究机构联合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匿名自评问卷调查,结论就是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情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这一系列调查及数据,我们能够看到部分学生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是不快乐的,是充满压力的。这使我不禁联想起之前读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在斯宾塞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值得借鉴思考的闪光的地方。因此我将从什么是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的核心思想及快乐教育如何与我所学专业相结合三点进行说明。
一、快乐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快乐与教育相结合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关心与探索的主题之一,但真正把快乐教育(happy education,或joyful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始于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赫伯特·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或科学具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使人们获得实现美满生活所需的有用的知识,二是发展智力[1]。他建立了以科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提倡建立合理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特别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发展,并坚决主张一切教育要有乐趣[2]。这一教育理念得到多数专家和学者的赞同,因此我认为快乐教育的定义如下。
所谓快乐教育,就是利用快乐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营造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使学生的情绪和性格变得饱满,并引导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快乐的人。
二、快乐教育的核心思想
快乐教育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好的教育应是按照学生的天性在快乐中汲取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使之成材,传授知识的过程要在快乐中进行,不要过于看重分数。斯宾塞快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快乐教育是使学生处于快乐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得到“有目的的快乐”。快乐既是学习的真谛,又是人生的真谛。记得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所以,小斯宾塞5岁时,镇上开始流传,其他家庭是在哭声和骂声中种土豆,只有斯宾塞家在快乐地种金子。”斯宾塞经常和孩子一同在家里和野外放声唱歌,也经常带着小斯宾塞从镇上跑到德文特河边,在那里大喊大叫,然后在河边打水漂,看谁打得多,或是用泥沙堆城堡,看谁堆得快,尽情地呼吸,小斯宾塞像只小牧犬般又跳又闹。10岁时小斯宾塞的一篇“星云假说”得到爱丁堡大学自然征文奖,后来小斯宾塞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这是我热爱生活,热爱德文特河,热爱家乡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育者先让学生快乐起来,然后给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提倡让孩子在自由和快乐的教育氛围里学习,不仅关注儿童的智力因素,还顾及儿童的品德、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都是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只有“快乐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3]。
2.快乐教育肯定了学生的基本人权。在书中,斯宾塞在第十五章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力中,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权利和大人是一样的,同样源自于上帝的赋予,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并且公平地对待孩子和大人,不要剥夺孩子的公平权。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本类似于半自传的书中,斯宾塞对于小斯宾塞的选择永远是倾听加建议,而非横加干涉。因为老斯宾塞认为孩子们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任何人,不要将我们的思想凌驾于任何人之上。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这样才能为快乐教育的实施提供空间。
3.快乐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本书中,从目录中可以发现,除了智力的培养外,老斯宾塞认为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在大自然中小斯宾塞的直接感觉接触,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接触的知识,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他认为,孩子的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快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并且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自身道德成长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富于人性的快乐教育挣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这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使他们在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快乐教育在小学教育(数学)中的运用
1.挖掘教材,情境激趣。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深入钻研教材是每位教师教学的必要阶段,也是关键阶段。数学这门学科,学生普遍感觉到枯燥、抽象,那么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使学生乐学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概念的兴趣,达到乐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时,教师课前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模型,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用水或沙去动手操作,教师组织、协作,学生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把抽象的体积概念,通过动手操作,由抽象变具体、形象,既易于接受,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设疑激趣。快乐教育思想倡导课堂教学是快乐教育的主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当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样一个循环小断周而复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兴趣陡增,勇于探索[4]。比如在教学1/2与1/3比较大小时,先比较2与3的大小,再提出1/2和1/3谁大谁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分析、研讨,教师让学生把大小相等的两个纸片分别平均分成2份和3份,拿出每一份比较,学生很快得出1/2大于1/3,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分子相同、分母小同的真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结课时,再提出3个以上真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什么?起到课已完而意未尽新疑未解的境界,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
3.切入生活,应用激趣。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我们经常对数学与生活两者关系的精辟论述,可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既学到知识、技能又喜闻乐见[5]。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扮演成售货员,学生之间互相购物既轻松渝快又学到知识,课堂气氛活跃,个个勇于参与,知识在玩耍中得到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培养。
有首歌这样唱:“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开心着你的开心,快乐着你的快乐。”我们爱孩子爱学生,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快乐,快乐应该是人生的真谛[6]。最后,我想用斯宾塞的几句话作为结束,与大家共勉: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
当孩子遭遇不公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
当孩子怨限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孙国胜.斯宾塞教育思想[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0(1).
[2][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3]詹启生.快乐教育理念的要素分析与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2.2.
[4]刘晓强.快乐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
[5]孙晓东.快乐教育及其实践模式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6]张金玲.让教育因“教育”而精彩——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新世纪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