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猜读”,你试用过吗?
2015-09-10崔益林
崔益林
我们在平时的散文阅读分析中,总会强调这样的立意取向,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言为心声”“知人论世”。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散文阅读分析时,不要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去分析。要想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我们知道,方法很多,但是通过近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从文章的题目着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那就是“文题猜读法”。
所谓“猜读”,就是指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文本时以已知的内容为依据,以联想或想象为手段,推知文中未知领域的读书方法。其意义在于,使阅读主体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想象力,训练其思维力,拓展其智力能力。
而所谓“文题猜读法”,作为一种预测读书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阅读文本之前,暂且先不看原文,而是根据题目所能够提供的有效信息,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深入分析,然后依据文章的标题去推测文本所揭示的内容,推测作者的写作思路,推测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内容,最后将文本的实际内容与猜想的内容进行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那么,为什么我要提出关于“文题猜读”的微型课题研究呢?因为在近期的散文阅读分析训练中,我不止一次“试”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自己的阅读教学,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我想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分析和阐释。
一、猜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篇文章时,不要急于阅读文本,不妨先看看题目,因为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题目,可以了解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看完题目之后,可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比如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本文有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就是我所说的猜读。一旦有了这样的猜读,不仅为自己的文本解读创设了一个思维推断的气氛,还能把文章的安排与自己的推测预料作对比,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便今后完善自己的猜读。
这里我们不妨拿湖北省黄冈市语文中考阅读文章《儿子的鱼》来诠释这个问题。
看到这个标题之后,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思考:这条鱼是属于儿子的,为什么属于儿子?可以肯定这条鱼是儿子亲自捕获的,所以鱼的所有权在儿子手里。那么儿子又是如何捕获这条鱼的呢?这个捕鱼的过程是不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作者是要通过描写儿子如何捕获这条鱼的过程,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吗?
我们再来看丁立梅的散文《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看到这个题目之后,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这是怎样的一棵草?为什么这棵草会开花?作者是为写草而写草吗?
通过这种看文题猜读文章内容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能不断加强学生对文体知识的巩固,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形成比较系统的思维方式,从而能提高学生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当然,借助于文题来猜读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之上,甚至我们还得以原文的有关材料作为依据,从文章体裁、有关段落、有关词句出发,作出合理的推测。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分析借物抒情或者借景抒情的文章时,都会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借物抒情还是借景抒情,写景、写物,都不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情才是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景和物充其量都是作者承载情感的载体。一旦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看到一篇散文的题目时,都会潜移默化、顺理成章地根据平时的积累作出正确的猜想。在猜读的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
比如第一次接触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我们可以不看文本,而是根据文题进行如下的思考:这肯定是一篇散文,而且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就是想借助于歌颂白杨树来歌颂某种东西(当然我们读了原文之后知道是借助于歌颂白杨树来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在猜读的过程中,绝对不可能猜出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一篇说明白杨树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以及实用价值等方面的说明文。
二、猜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比照的过程
应该说,根据文题来猜读是建立在平时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要想作出正确的猜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里,我们不妨以王安忆的《过去的生活》为例,来阐释这个问题。
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在实施文题猜读时,产生的第一感觉肯定是作者把大量的笔墨用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上,事实上,作者也的确如此,但是若我们只是把猜读的内容停留在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上,那么你的猜读就错了。因为作者在重点写对过去生活回忆时,还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现在的生活,这样两相比较,作者既没有站在现在的大都市生活的立场上去批判过去的贫苦农村生活,更没有用现在的眼光去鄙视过去的生活方式,而是带着一种人类学和美学的眼光去观照过去,结果她找到了过去和现在的共同点,那就是每个人要用过去的生活中节俭、惜财的美德,来对待现代社会。
所以我们在文题猜读时,除了一定要以文题的猜读作为突破口,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扩散性思维,还得进行类比思维,也就是从两个物体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关系中受到启发,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比如我们在读到关于乡村生活题材的散文时,就必须把它跟城市生活进行对比,在读到关于野生动物的题材时,就必须把它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来进行对比,在读到关于农村特有的风光题材时就必须把它跟创造这些特有风光的农民进行对比。一旦有了这样的比照,我想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一定会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我们再来看雷抒雁的散文《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一看到这个文题,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篇写关于乡村的文章,而且作者很明显地在文题中亮出了自己对乡村的理解。我们在猜读时,肯定也是从这个角度去猜读,但是作者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乡村的理解上呢?
显然这样的文题猜读是不对的,或者可以说是不全面的。因为我们在猜读文题时,必须考虑到作者写乡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写乡村,更多的还是要写城市,甚至乡村城市化。而事实上,作者在文章中发出了“还在农村。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的呐喊,正好与我们前面的猜读相一致。一旦有了这样的猜读,何愁不能把文章深层的含义解读出来呢?
所以,一旦有了这样的比较阅读,我们往往都能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长期坚持下去,并且在猜读的过程中,适时调整猜读的方法,那么一定能够真正起到解读文本的作用。在猜读的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言为心声”。
三、猜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的过程
猜读,再怎么说,都是在猜,难免会出现差错, 甚至会完全猜错。怎样才能克服这种猜错的现象,我认为唯有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并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强化阅读反思。与此同时,还得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准确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准确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感,并且在不断的训练中验证猜读的效果,反复训练,一定会把文本的解读落到实处,落到深处。
话又说回来,之所以猜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很难穷其所有的作品,很难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总结出这些作品的规律,另一方面不同的作家在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我们在猜读时出现差错。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去猜读,至少作为初中学生,命题者在选择文本时还是尽可能从求大同、存小异的角度去选择文本,大可不必去考虑得太多,甚至左顾右盼,更有甚者因噎废食不敢去猜读。
因此无论是猜对还是猜错,都没有关系。要紧的是,只要猜想能树立起大家正确的读书意识,只要能够锻炼大家的创造力,只要能够从猜读中总结出阅读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防止读书时出现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毛病,那又害怕什么呢?
所以说,“文题猜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纠错的过程,更是一个完善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能够猜“表”,旨在对阅读主体进行感知性思维训练,更要能够猜“里”,旨在对阅读主体进行评析性思维训练,从感知性思维训练到评析性思维训练是阅读课堂上难得的思维训练升级过程,以避免不必要的猜读错误。
“文题猜读法”作为一种阅读的教学方法,同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样,决不是万能的。正如叶希波夫·达尼洛夫编著的《教学论》中所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殊的性质,有它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因此,只要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服从一定的教学目的,扬长避短,运用得宜,“文题猜读法”也完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由此可见,“文题猜读法” 作为阅读的一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开发大脑智慧,有助于巩固知识,更有利于读思结合,提高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我们期待着大家能够从“文题猜读”的阅读方法中找到一些规律,从而把我们的阅读教学引向一个全新的方向,也才能真正把关于以“文题猜读”为载体全面提升阅读能力的微型课题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