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用隐喻理论促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2015-09-10储伟

考试周刊 2015年63期
关键词:词汇教学高中英语

储伟

摘 要: 隐喻是借助存在关联的某一事物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隐喻理论掌握词汇的意义和应用,可以减少传统方式记忆和掌握词汇的消耗,强化词汇教学效果。

关键词: 隐喻理论 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1.隐喻理论

从古希腊时期至今,隐喻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历经两千多年,涉及修辞学、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多角度研究,代表人物有Aristotle、Quintilian、Richards、Lakoff、Johnson、Fauconnier等。

公元前300年,Aristotle把“metaphor”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并指出本体和喻体属于一种对比关系,即“对比论”。随后罗马修辞学家Quintilian在此基础上提出,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即“替代论”,两者将隐喻看成是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系统的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研究起始于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书中作者Richards提出的“互相作用理论”,即Interaction-ism,他认为隐喻并非仅仅词语修辞层面的现象,更是一种语义现象,同时Richards指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互作用,是语言表达的新的意义的产生。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隐喻理论的探讨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局面,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概念隐喻理论”。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中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随处可见它的踪影——“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而且渗透在思维和生活里。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书中指出隐喻“实质是利用另一事物来理解或体验某一事物”(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需要借助与其存在关联的其他事物完成,“隐喻构建了我们领悟、思考的方式和行为”(the metaphors are that structure how we perceive,how we think,and what we do)。

2.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和人类认知、思维的这种微妙关系,注定特定文化环境下词语具有的隐喻性,就像少女的面纱,当我们理解和体验到词语本体所映射的喻体,会发现是隐喻促成词语意义的演变和多样化,从而揭开面纱,寻踪到这种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可否考虑用隐喻理论促进词汇教学呢?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同义词、多义词、复合词、派生词等,随处可见隐喻的身影,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解释词语意义的发展和演变,从而克服学生对词义掌握的不全面、词语文化了解的不深入,帮助他们借助所学词根、词缀,触类旁通,系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进而强化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2.1词义的延伸

例1:The room remains simple with bare, stippled green walls.

例2:Eat your greens, they are good for you.

例3:Pick and ripen any green fruits in a warm dark place.

例4:He was a young lad, very green, very immature.

例5:The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give the green light to the plan.

上面五句话中都出现了“green”,但意思各不相同。我们先看看“green”的基本含义:形容词,绿色的(the color of grass or leaves),如green light(绿灯);green eyes(绿色的眼睛),例1中的“green wall”是指绿色的墙。作名词时指绿色,色彩的一种,有时人们读到“green”会想到茎叶绿色的阔叶蔬菜或植物,街区或野外长满青草的草坪、绿地等,因此例2中可以“吃的”、“对身体又有好处”的“greens”是指某种青菜或绿叶蔬菜。此外,水果、蔬菜等植物在未成熟的时候也会是绿色的,因此当我们看到未成熟的香蕉,它的颜色还是青色时,会觉得green bananas(没熟的香蕉)再合适不过,那么例3中的“green fruits”就可以指还未熟的水果。同样,人也是万事万物中的一种,人们的生长变化遵循自然规律,由不成熟到成熟,这样的过程和水果蔬菜一样,我们凭借着从对人和水果的认识中获得的相同体验和经历,联想到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也是green(青涩的、不成熟的、幼稚的),因此第四句话的意思不难看出,“他还是个毛头小子,幼稚得很,一点也不成熟”。举一反三,“give...the green light”意味着允许某项工作、计划等实施,为工作等开了绿灯。

掌握了隐喻理论在词义变化中的应用,学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词汇的基本含义上推测出引申含义。如“dog”一词指狗,又指丑婆娘、丑女人,“dog eat dog”让我们从字面浮想到残酷无情的竞争。“dog”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我们站在新的角度理解这个词,会发现为了表达得更精确,人们还会用“dog”表示一蹶不振(go to the dogs);装腔作势,摆架子(put on the dog);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a dog in the manger);卑鄙小人、无赖(He is a dirty dog)等。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联想到自己脑海中类似的、更熟悉的事物,由此知识点联系到彼知识点,由一种语言现象联系到另外一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穿梭,一张知识的网越织越牢。词汇的记忆更是如此,凭借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由此及彼地映射,学生掌握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对词语的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词义认识上,而是深深触及词语隐藏的抽象概念和文化内涵。

2.2复合词和派生词

英语词汇中充斥着很多派生词和复合词,复合词是由几个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合成的词,派生词则是由词根语素搭配词缀结合而构成的词,两者都是词根和词缀的产物,新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在隐喻手段下由语素隐射而出的新词义。例如“anti”作为介词表示“反对、反”,如“they’re completely anti the new proposal.”(他们完全反对新的提议。)。所以当我们想表达反对、阻止或是处在某事物的对立面时,会用“anti-”加上词根来表达,如“antibody”(抗体)、“antifreeze”(防冻剂)、“antimatter”(反物质)、“antiaircraft”(防空的),等等。两个词汇语素一旦结合成复合词后,语义就不是原本两个词的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人们借助语素词义的认识经验映射出的新意义,如“pickpocket”(扒手)、“motherland”(祖国)、“greenback”(美钞)、“greenhouse”(温室)、“deadline”(截止时间),等等。掌握了这一点,学生要掌握更多的词汇就不难。

3.结语

英语学习是建立在掌握足够词汇的基础上的,而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方式往往过于僵硬,总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收效甚微,甚至挫伤不少学生的积极性。隐喻是人们认知和思维的方式,应用在词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关注词语在不同语境间、不同文化意境间的关联和转换,利用隐喻的映射,从词语的派生、复合和词义的延展等方面轻松灵活地掌握和应用词语,从而强化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George,Lakoff.&Mark,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3).

[4]严世清.隐喻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词汇教学高中英语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高效之路的探索
小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基于读写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