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里达对传统翻译观的两个突破

2015-09-10邱露

考试周刊 2015年63期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翻译

邱露

摘 要: 本文从德里达的意义观和文本理论出发,探讨其解构翻译思想对于传统翻译观念的两个突破。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 翻译

一、翻译不可能但又是必要的

德里达关于翻译的可能性问题的观点是,“翻译不可能但又是必要的”,具体来说,翻译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能的,但在现实中又是必不可少的。他对于该观点的论述,体现在《巴别塔之旅》一文中。

传统的语言意义观认为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个意义,且这个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由此认为翻译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对于这种传统的翻译观,德里达在《巴别塔之旅》中是如何解构的呢?

德里达在文中首先从语言的起源和分散说起,用巴别塔的故事说明多重主题,“如语言混乱的起源,语言具有不可简约的多样性,翻译是必需而又无法完成的任务,这种无法完成的状态又是必要的”。闪族人想通过修塔来为自己扬名,于是上帝惩罚他们,驱散了闪族、变乱了语言,与此同时,上帝出于对人类独特的名字和语言的憎恶,把自己的名字强加于人类,这样,“他把翻译工作强加于人类却同时禁止人类翻译”。Babel一词,最初是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上帝”,后来发生上帝变乱语言事件之后,该词具有了普通名词的功能,不仅指“上帝”,还指“上帝之城”、“闪族人建造的那座塔”等,代表着“混乱、歧义、多样和矛盾”,于是“翻译就成了必须却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文章的最后,德里达提出了“翻译债务”的概念,再次强调了翻译的不可能,他指出:“上帝将自己的名字强加于闪族,对抗闪族,……上帝使闪族人注定依赖翻译,使闪族人服从翻译的规律,而这种翻译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可能的。上帝用自己可译又不可译的名字一举传达了普遍公理,同时又恰好限制了公理的通用性:禁止语言清晰易懂,取缔一词一义的可能性。于是翻译变成了法则、职责和债务,而人们又无力偿还。”

一方面,上帝变乱语言,语言有了不可简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语言与其自身和意义发生脱节的现象,说明语言本身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即语言具有多义性和不稳定性。这两方面决定了德里达的“真正的”翻译,即不同语言之间透明而恰当的相互表达,是不可能的,也即翻译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能。德里达借此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解构了翻译的可行性。然而,“上帝把翻译工作强加于人类,同时禁止人类翻译”,翻译尽管不可能,但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文本只有在继续活下去才能活着,文本只有同时兼具可译和不可译的双重属性才能继续活下去——完全可译,它会作为文本、作为作品、作为语言而消失。完全不可译,就是在我们所相信的同一种语言中,它也会立刻死去”。“实际上,我相信任何东西都是不可译的,或者说是可译的”。在德里达看来,“要去翻译,但翻译不等于去确保某种透明的交流。翻译应当是去写具有另一种命运的其他文本”。这里,德里达以Babel一词的含混性和不稳定性,再次证明了他的解构主义意义观,即意义始终处于一种延异、播撒的不稳定状态。

二、对翻译忠实观的解构

翻译的忠实观,是中西翻译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几乎所有译者,已经不再怀疑我们是否应该“忠实”,而是认为“忠实于什么”才是问题的所在。这种现象作何解释?在《巴别塔之旅》译文中,德里达借助巴别塔的故事,说明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翻译不可能但又有必要”。事实上,Babel一词背后存在的差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层面上的,各民族语言具有不可简约的多样性;二是语言内部本身,词语的含义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样,“真正的”翻译,即不同语言之间透明而恰当的相互表达就无法实现,就成为了不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翻译其实就是“绝对意义上的翻译”,也即“绝对忠实的翻译”。于是,德里达所说的“翻译不可能”,实际上想要表达“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传统翻译忠实观,是建立这样一个假定之上的,那就是“原文本话语中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意义”,也即“原文表达了作者固定不变的先在意图”。从根本上说,传统的意义观,即意义是恒定不变的,这才是翻译忠实观的立论之基。德里达用“延异”的概念证明意义的不确定性,又用“踪迹”概念让我们认识到意义不是语言的现在。这样,他就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否定了原文作者的固定不变的意图,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实际上,由于语言之间不可简化的多样性和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决定了“绝对忠实的翻译只是一个虚幻的梦”。就像德里达说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可译的;无论是最好的翻译,还是最差的翻译,都是处在两级之间;而忠于原作的誓言……就像誓言本身一样,注定是会遭到背叛的,因而也注定是一个伪誓。”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忠实,只有相对的忠实。事实上,翻译中的“忠实”已经有些脱离了原来的社会文化语境,因为只有“百分百的绝对忠实”而没有“相对忠实“这一说。

德里达解构思想其实是想要“批判一切、颠覆一切”,特别是颠覆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传统翻译忠实观所体现的男权中心主义,正是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现之一。因此,我们说,德里达对于翻译忠实观的解构,就是对于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

参考文献:

[1]王宁.德里达与翻译理论的解构:悼念一代翻译理论宗师德里达田.中国翻译,2005(1).

[2]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德里达解构翻译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