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英雄孙义信
2015-09-10孙加夫
孙加夫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向我国华北地区大举侵犯,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和号召下同仇敌忾,大批青年纷纷投身抗日斗争。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观城县西街,我家隔壁有一个邻居名叫孙义信, 时年20岁的他毅然参加了县游击队,成为了一名侦察员,不久又加入了共产党。孙义信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再没有可以奶水喂养他,但这个弱小的生命依然坚强地存活了下来。在旧社会的险恶环境中,年少的孙义信每天只能以糠菜度日,衣服破烂、骨瘦如柴的他,常常会受到有钱人家的孩子的欺侮和打骂。
随着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人员开进县城,积极发动群众进行了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的运动,穷人们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此时的孙义信家也分得了几亩田地,从此衣食可求,一家人也能挺起腰杆做人了。孙义信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八路军及游击队更是抗日救国的英雄。所以他毅然投身革命队伍,全心全意地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在完成组织交待的任务的过程中,孙义信恪守了不怕劳累,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私精神。
1937年底,我八路军115师343团在山东省郓城潘溪渡伏击战中,一举全歼日军1个中队共180多人,起到了鲁西平原殲灭日军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此次战斗中,孙义信和观城县游击队密切配合,及时提供了很多重要情报。
1939年6月,河北省清丰县的日军分四路向附近的观城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孙义信侦察到这一情报后立即向游击队报告。在部队和民兵的组织和掩护下,大批群众沿着沙丘、沟渠行进,又或以高粱地作掩护进行转移疏散。这一及时的行动使观城西区的300多户1000多人免遭日军的毒手。
孙义信经常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共产党为人民做的实事,还鼓励群众参加和协助八路军、游击队及地方政府进行抗日斗争。我就是在他的影响下,于1944年7月参加了当地的抗日群众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和“青年抗日救国会”,那年我才16岁。后来我先后担任了脱产民兵班长,排长。1945年8月1日,我加入了八路军观城县基干大队,并于10月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八路军观城县基干大队,我和孙义信配合分区主力部队对日本鬼子进行了大反攻和抓捕、镇压汉奸和特务的行动,直到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期间我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我由一个不懂事的穷孩子成长为师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在军队离休后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这一切除了党组织的培育关怀外也是与孙义信同志对我的帮助分不开的。而如今正在安享晚年的我,也比孙义信幸运得多。
1942年,由于汉奸告密,孙义信被清丰县的日寇抓住。敌人用尽毒打、灌辣椒水、电击等酷刑,逼迫孙义信供出八路军、游击队的人员及活动情况。面对凶狠的敌人,孙义信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始终不吐一字半句。最后,气急败坏的敌人竟将他连砍数刀,残忍杀害。尸体身首异处,被抛在了仙庄集日军炮楼外的一片坟地里。几天后,我游击队人员在其亲属的指引下,趁着一个下大雨的黑夜,才把孙义信的尸体抢运出来,进行安葬。由于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遗体早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之后,孙义信被观城县政府追认为侦察英雄、抗日烈士。孙义信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