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环境与儿童心智发展

2015-09-10吴双

考试周刊 2015年61期
关键词:信息环境儿童

吴双

摘 要: 环境是影响与制约人发展和成长的一个不可移易的动态因素,不同文化特征及内涵的生存环境可以形塑出不同特质的人生。环境是文化的载体,环境可以育人,环境也是一种教育。在不同信息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的心智水平往往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儿童的“现在”总可以在他们“过去”的信息环境里寻找到差异的外因所在。

关键词: 信息环境 儿童 心智发展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状态。儿童依赖的不同信息环境,同样会赋予他一个不同色彩与格调的儿童世界,形塑出不同性格倾向的个体。如果说信息环境也是一种软性文化的话,那么这种文化正是每一个儿童不得不依赖与接受的“受制文化”。这种特有的“受制文化”的施动者,在绝大多数时间段里是以家庭的父母、幼儿园的保育员和小学教师三类不同角色形象出现的,他们是构成信息环境育人的主体群。

儿童心智发展都有一个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儿童心智成长往往会出现一定的滞后或缺失。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丰富而适宜的信息源是心智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和营养液。儿童正处于一个人大脑发育的活跃时期,需要多渠道广泛地摄取信息,丰富而适宜的信息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突触发育,加强神经联系,促使大脑发育与心智发展。

人类接受的社会信息主要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使用的特殊信息载体,只有听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中的听性语言中枢,或通过视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皮层的视性语言中枢与运动语言中枢,才得以完成信息接收的过程。人们主要通过听与阅读获得知识与信息,尤其是阅读活动,可以说几乎贯穿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80%要依赖阅读。儿童的阅读是文化的接力。从婴儿、幼儿到童年、少年,一个孩子在阅读的陪伴下,从物质世界走向精神世界,在书里寻找到快乐和爱意,寻找到梦想与诗意,聆听到各种思想的声音,引领他健康和快乐地成长。认识心智成长与开发信息的内在关系,对于自觉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和背景,促进欠发达地区儿童心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价值。怎样创设一个丰富又适宜儿童心智健康成长的信息软环境呢?

首先,儿童的心智发展需要的是综合信息。也就是说,需要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社会性信息。自然界给予儿童以某种信息,但是对儿童的心智成长而言,其作用远不及社会信息那么直接。人类智力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性劳动中、在人与人的交际中逐渐成长的,个体的成长也是这样。社会化信息对儿童心智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离开了社会化信息,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社会化的人,人的生存能力必然大大削弱。儿童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同伴的玩耍、起居饮食同处、语言模仿学习、室外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阅读心得交流,等等,无不是一种动态信息环境,我们不妨把它视作为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内中或多或少隐含着各种教育因素,传递给儿童的远非单一的某种抽象概念,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体验和原初感受,无疑对儿童的心智发展产生有力的助推作用。一个儿童尚未步入社会之前,社会化信息吸纳和储存得多一些,未来作为个体,其社会化的进程就可能较快,融入社会的能力比一般人要强。

其次,双向性信息对儿童的心智发展十分必要。这里说的双向信息,实际上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儿童与保育教师的接触与交流、父母与儿童的接触及交流都具有双向性,近距离反馈比较及时,也具有情境性和现场感。他们都是环境文化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生命载体。在双向交流中,儿童的每一抹微笑,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肢体动作,每一句不完整、语义不甚明晰的呀呀话语,都会引起保育教师与父母的现场回应。与儿童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以及眼神的交流、肢体语言的暗示,既是零距离双向信息交流,又是儿童心智成长不可或缺的情感信息交流。比较而言,各种电子媒体中传出的声波信息和声音信息及图像信息,基本是單向渠道的,不具有零距离的现场感,它们对儿童智力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几个小时坐在电视机前的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注意力不稳定,数字运算能力差,心理发育不够健全。这是因为平面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替代零距离立体的双向交流传递的情感信息,不能刺激大脑的思维活动,保持大脑的活力。

第三,儿童在智力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信息的需求,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有所区别的。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看,儿童的信息环境应该由具象的信息逐渐发展到抽象的信息,由比较简单的信息过渡到比较复杂的信息,由单一的信息吸纳发展到综合信息的吸纳,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渐进提升过程。长期信息单调会影响儿童吸纳信息的有效性。信息渠道狭窄不能形成宽泛的信息背景,不利于儿童心智成长。当然,违背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当做“储存器”,灌输过量的信息会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科学地把握好二者的量与度,才能给儿童创设一个适宜他们健康发育和持续成长的信息环境。

第四,要保持儿童信息的动态平衡。读和听是吸收信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读是通过文字符号作用于视觉,直接将信息输入大脑;听是通过语言符号作用于听觉将信息输入大脑。而说与写则是输出信息的两种不同形式:说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将信息加工处理编码后,用语言符号将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写也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将信息加工组合编码后,用文字符号将思维结果表达出来。读和听是输入信息,是吸收;说和写是输出信息,是反馈。因此,要致力于让儿童经常处于一个动态的多渠道的信息交流环境之中,一方面不断输入,另一方面不断输出,让信息始终处于激活的生成状态。

第五,鉴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吸纳信息时要注意媒体的多样化,变换信息刺激方式,创设不同生活情景的信息环境,尤其加大信息环境的童趣性,调动多种感官交互参与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活动。适时变换儿童在信息交流活动中的角色位置,丰富儿童在不同信息环境中的体验,减轻儿童不必要的心理疲劳,强化感知信息的强度和清晰度。另外,不要太拘泥于儿童吸收信息的结果,注意把重心放在儿童吸纳信息的外部和一系列操作过程上,注重儿童吸纳信息过程中的情意体验,关注他们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变化。

猜你喜欢

信息环境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刍议
信息环境下的企业管理路径与信息安全探索
留守儿童
信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六一儿童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
图书馆:历史、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