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改革高中写作教学方法的思考

2015-09-10吴红云

考试周刊 2015年61期
关键词:流派体系作文

吴红云

写作教学方法是指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共同遵守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受制于教学内容。我国古代的作文教学方法上一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提倡直接模仿和大量实践,让学生自己揣摩领会。另一种是形成严整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有法可依,如八股文。

近现代作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一些改革人士提出不少精辟的主张,出版了不少比如梁启超、夏丏尊、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法。

梁启超认为首先作文教学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他认为“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其次要重指导。主张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要指导写作方法。最后主张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讨论式的教法。

夏丏尊、刘熏宇的《文章作法》是训练类训练教材的奠基之作,夏丏尊提倡建立了一个符合写作学习规律的“知行合一”的作文法教学体系。他认为法则加练习,才是习得写作技能的最佳途径。他强调作文训练从小品文起,使学生意识到作文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思想上、心理上树立写作的信心。

叶圣陶重视写作主体的文德修养,其核心内容是“求诚”,强调写作目的是“应需”,不是“应试”;在训练方法上,他重视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提倡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自悟”,主张从阅读中体悟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但反对机械模仿,强调应处理好仿写与创造的问题。

近四十年,主要有以下四种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这一流派长处是以读促写,文体训练相对集中,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某种文章体裁的写作模式,实用性较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钱梦龙创造的“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该训练体系的缺点是,把文章看成是静态的产物,忽视了写作行为过程能力的训练。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就是分项目进行训练,先进行单项训练,再进行综合训练。每一“格”其实就是一个写作公式。这种体系的好处是好操作,可模仿性强。

高原、刘胐胐“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将观察、分析、表达三种基本能力训练,安排在初中三年有序地进行。该体系的优点是注重写作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基础训练,不是正式的写作训练。

章熊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语言——思维”训练体系。该体系主张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训练放在首位,建构写作训练新模式。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80年代扬州师院编写了《中学作文教学设计》设计三条平行的训练线索: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由繁到简的序列。二是关于“怎么写”组成的线索。三是按写作过程——立意、选材、布局、结构、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构成的线索。其实这三条线索不具平行的地位,而是一个多维交织的作文訓练体系,根本无法分开。这个体系没有具体的文体训练,略显矫枉过正。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90年代起,许多语文教师陆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进行思考,提出通过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以产生写作动力的写作教学方法改革。比较出名的如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题型作文”教学法,该做法是在作文课上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题型作文”教学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已有学者指出是一种非理性的写作教学思想和训练体系,它不能使写作教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总之,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作文教学走出文体中心论,或是注重学生主体素质——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或是注重写作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到了90年代,重视作文的趣味性的培养和立体化探索,可是,这么多作文教学流派,只能是各领风骚几年而已。

中小学写作教学一直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可以称之为“公式主义”,这种倾向把技能训练当做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用工艺流倾向程式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文章,强调模式化的写作。“公式主义”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唯技术化、科学化的写作教学带来了诸多弊端,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荡然无存,这势必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才情,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原创性和主动性,导致大量的套话作文的产生。此外,学生的作文能力很难通过规范严谨的技能训练得到提高。

另一种倾向是“直觉主义”,与公式主义相反,它认为写作是灵感的产物,是没有办法的;即使有,也是不可教的,它主要靠学生的自我体验、感悟、积累,反对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反对系统的设计、理性的规范和技术的介入。神而明之或多读多写自发地摸到写作门径的“直觉主义”做法不可取。

写作教学如果一味在“文体训练”和“写作技术”上兜圈子,就必将难以实现写作教学的突破性变革,甚至可能陷入技能化、功利化的死胡同。

郑桂华一直在探索语文教学的课程化建设问题。她认为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途径之一就是将写作教学过程化。改进作文教学过程,要沿着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按“学生写作过程”来设计作文教学。她认为,中学作文教学有两种基本流程:一是四阶段指导模式,即“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交流展示”;另一种两阶段指导模式,即“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后者是前者的简化,两种模式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写作的“进行时”里,比如如何选材、立意、表达,则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对课堂写作加以控制和影响,使之体现一定的程序。第二个维度是按照“教师指导过程”设计作文教学。沿着这条路径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化,把写作能力分成不同的知识和能力要素,通过分项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每一项训练不仅要提出要求,而且要围绕每一个训练点设计出具体可操作、合理的训练步骤,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指导,要教会学生“怎么做”。她进一步认为,这种分解训练,只是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入门问题,无法培养出高层次的写作人才,但是,“选择一些作文教学点,找到作文训练的分解动作,探索一些作文训练的简单有效定势,对学生进行写作过程的初步指导,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还是可以期待的”。

综上所述,在写作教学中要讲授一些能指导实践的写作知识,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把写作能力分成不同的知识和能力要素,教师要围绕这些要素分别设计成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训练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写作技能训练,为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底子。

猜你喜欢

流派体系作文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