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时政热点专题辅导
2015-09-10李天赐
李天赐
热点1:智慧城市在中国已进入实质性建设和推进阶段
【背景材料】
2014年8月29日,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意见》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东、中、西部地区。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和推进阶段。
【命题角度】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智慧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政府转变行为方式,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③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④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请为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提出方法论建议。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智慧城市建设要立足整体,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智慧城市建设要有特色、有创新,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③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3.有人认为,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就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①宏观调控能有效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避免建设的盲目性。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加大投入,促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③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广泛聚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该观点只看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忽视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合理的。
【创新试题】
1.运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驱动城市生活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表明( )
①建设智慧城市是人们改造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的表现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自在事物的种种联系具有主观性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水利、智慧旅游等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智慧”在未来都将进入每个人的“小时代”。可见建设智慧城市( )
①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 ②是改善民生服务、提高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③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能促进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确保安全出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参考答案:1.C 2.B
热点2: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不忘历史开辟未来
【背景材料】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我们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命题角度】
1.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1)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国的文化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善于与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4)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反对保守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怎样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一方面不做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创新试题】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材料体现了( )
①实现文化创新决定于是否博采众长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④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4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去北师大见师生代表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之所以反对“去中国化”是因为( )
①要完整地保留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推动文化形式的创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④要坚持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排斥外来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1.D 2.B
热点3: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
【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德艺双馨、以德为先,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命题角度】
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正确性,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创作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
(2)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文艺创作最根本最牢靠最关键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3)正确的价值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说明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运用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于生活,在实践中汲取营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文化创作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
(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文艺创作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4)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德艺双馨,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
【创新试题】
1.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告诉我们( )
①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工作者,必须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只有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用 ③只有从人民群众主观愿望出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说明( )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人民群众是我国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③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好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聚焦实现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
(1)材料一对我国文艺发展现状的认识,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建设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文艺不当市场的奴隶?
参考答案:1.A 2.B
3.(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艺创作一方面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一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没有质量等各种问题。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艺创作要鼓励创新,防止出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③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要学会抓主流但不忽视支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艺作品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2)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优秀的作品创造市场、引领市场,为人民抒写、抒情和抒怀。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文艺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奏响主旋律。要弘扬中国精神,聚焦实现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④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文艺作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
热点4: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20—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是我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征途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命题角度】
1.结合实际,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关系。
(1)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并说明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1)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①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②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立法机关要按照法定程序举行会议,依法履行职权。③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④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⑤广大公民要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创新试题】
1.公开向宪法宣誓,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上任前举行公开的,宣誓效忠于宪法和国家的就职仪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公开向宪法宣誓( )
①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 ②表明国家工作人员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的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 ④能确保每个公民尊重宪法、维护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句话强调的是( )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只要有了坚定的信仰就能成功
B.意识具有反作用,公民的法律意识能决定依法治国的进程
C.人有自觉能动性,树立公民的法治信仰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是法治的力量之源
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材料一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
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1)指出材料一和图表反映的政治现象。
材料二 多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诸多问题与矛盾都与法治缺失有关。现实中,立法滞后的现象在经济领域非常突出,尤其明显的是对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明显欠缺,在网店经营、互联网金融等众多领域,法律缺位的现象已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权钱交易谋求竞争优势、相互勾结获取垄断利润、操纵证券市场、非法骗贷集资、侵吞国有财产、假冒伪劣……种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还时有发生。
(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请针对材料二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1.C 2.D
3.(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③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积积极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④我国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2)①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只有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才能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②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只有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克服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降低运营成本。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以法保护产权、维护契约、平等交换、有效监管,才能完善法律制度,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热点5:APEC北京峰会成果丰硕 中国展现大国责任
【背景材料】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是继2001年在上海举办后时隔13年重回中国。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会议就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等三大重点议题达成了广泛而深入的共识,发表了《北京纲领》和《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声明》,批准了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勾画了建设亚太互联互通网络的新蓝图,会议推动实现亚太梦想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会议为亚太地区长远发展和共同繁荣勾画了新愿景,指引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
2014北京APEC,注定因其创新精神及丰硕成果,在亚太区域合作进程中树起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烙下深深的“北京印记”。
【命题角度】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愿意同本地区各国携手实现亚太美好梦想的理论依据。(注:“亚太梦”就是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就是继续引领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就是让经济更有活力、贸易更加自由、投资更加便利、道路更加畅顺,人与人交往更加密切;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实现亚太美好梦想,符合亚太各国的共同利益。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实现亚太美好梦想,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实现亚太美好梦想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4)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有责任为本地区人民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
2.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北京APEC会议正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1)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2)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正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有利于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亚太乃至全球经济的持久发展注入新动力。
(3)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正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有利于我国与亚太各国之间的相互开放、互利合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创新试题】
1.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到中国在北京APEC会上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一年来,“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设计、战略规划发展至务实合作阶段。未来,中国将继续与沿线各国一道,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金融、民生等领域互利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 )
①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②表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巩固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的结盟关系 ④会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立领、连肩袖、氅衣、对襟为特色、主打海水江崖纹图案的北京APEC领导人特色中式服装,其设计传承中国文化、融汇中西所长,力求简约、典雅、时尚,与APEC北京峰会“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会议主题相得益彰。这说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文化与政治交融,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④文化借助特定的活动与方式得以传播与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议上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并提出了加强互联互通、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一系列建议。强调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
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只要亚洲各国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一个紧密相连、互通有无、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亚洲,定能以自身发展造福本地区人民,为推动世界繁荣进步注入生机勃勃的亚洲动力。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推动互联互通建设的现实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1.D 2.C
3.(1)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互联互通有利于促进域内经济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地区的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②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互联互通是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和亚洲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2)① 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各国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要互联互通、开放发展、合作共赢。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