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需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2015-09-10刘艳格姚春艳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6期
关键词:动手课程标准交流

刘艳格 姚春艳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实践能力作为20项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重要举措。教育的成效需要通过评价来反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效也必然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变得必需而迫切。

界定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

当前我国对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集中于大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针对学生相关专业的实践能力、实习期间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还有一部分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对象针对的是高校教师教学,而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践能力评价研究所占比例并不大。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现有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中,有关于理论的探讨,有针对某一学科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如学生地理、数学实践能力的评价),就理论层面来看,实践能力概念界定目前并不明确。

按汉语理解词语的传统,实践能力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词语,但学术界至今对实践能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往往从不同的视角阐述实践能力。近年来在实施层面探讨实践能力的文章数量也不少,但对实践能力的解释则各不相同。

能力,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通常有人会认为实践能力属于能力这一逻辑体系,由此实践能力便是完成实践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这种从心理学关于能力的定义中推断而来的定义并不合理,心理学在能力的分类中并没有实践能力这一项,且实践能力的这种定义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它的涵义。教育学视角下的实践能力是相对认识能力而言的,它是基于“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提出来的,这样的认识极易产生“认识与实践是二元对立关系”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论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必然也是二元对立的。而事实上,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仍然需要认知的判断、选择与决定,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不动脑的实践活动。

所以,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四个维度,在教育评价领域要着眼于教育学来确定。因此,“实践能力是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细化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

对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界定,仅仅是解决实践能力评价的一项基础工作。实践能力评价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根据实践能力的目标和内涵的界定确定评价指标,即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到底应该评什么。然而,纵观我国目前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操作,都存在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不明晰的问题。

实践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需要有几方面的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我国相关的课程标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

从政策层面来看,许多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都强调了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内容。如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践能力是学生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是未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给学生留下动手实践的时间”。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可以得出,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来看,对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交流与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或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搜集、处理、分析信息能力等),动手操作能力(使用工具、组织活动、设计方案等),问题解决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控制、情绪调节、自我认识等),评价能力(做出评判、发表见解等),创造能力(如编创歌曲、创作美术手工作品等)。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构成的主要观点有:实践动机因素、情景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傅维利,2005);交流沟通能力、项目完成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杨宝山,2012);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心理能力(贾历程、林小峰,2013);实践能力分为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刘三朵、张冬胜);家务能力、专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能力、积极的娱乐和体育运动能力、爱好和艺术能力、交流能力(Malgozata Rascevska);问题解决、交流工具和技巧、信息工具和技巧、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工具和技巧、与他人共同工作的工具和技巧(美国教育和经济中心)。学术界的各种分类并不统一,但从中可以看出业界公认的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交流沟通能力(或人际交往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交流工具和技巧)、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能力。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情况,基于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交流与合作能力,人类生活是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协商面对复杂的情境、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

——信息能力,人类自古就拥有信息能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运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筛选、处理、分析、评价能力,以适应信息充斥的时代。

——动手操作能力,是通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的能力,强调动手去做、按照规则进行操作。中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理化生实验操作的过程、地理实地勘测、历史实际调查、美术作品制作等等。

——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是一个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有效发挥其功能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特定情境或是一组相关情境。一个情境之所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是因为个体面临情境时无法立即找出有效可行的反应。(D’zurilla & Goldfried,1971)在面对问题的情境下,如何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过程即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问题解决中,能力表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性、洞察力及整体把握。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人终身学习进步所必需的能力,是可转变、可发展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家庭生活,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

确定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标准应以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为依据。然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实践能力所提出的要求,需要将其进行提炼并整合,以建立全面的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体系。

如初中年级,多个学科课程标准都有对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要求,以交流与合作中的表达能力为例:英语课程要求用英语“表达简单的个人观点和感受。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完成信息沟通、再现生活经历、描述周围事物、发表意见和观点”;艺术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够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进行(艺术)评价和交流”;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也有表达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如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或图形描述表现作品的设计思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交流”“加强合作学习的人与人交流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并通过多种方式和形式表达、交流和评价”,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根据这些标准建立相应的关于实践能力评价的标准体系,使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有据可依。

猜你喜欢

动手课程标准交流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我也来动手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